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的开篇中写道:“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五月二十五日,卯时。生于海门常乐镇今敦裕堂前进之西室。”敦裕堂是张家老宅的堂号,寓意有敦厚笃实、富庶丰裕之意。这里是张謇年少时生活的地方,青灯黄卷,寒窗苦读。
1894 年张謇高中状元,登上了封建科举之路的巅峰,但就在这个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目睹朝廷腐败,特别是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 对清朝彻底失望了。为了救亡图存,他回到南通兴办实业和教育,“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在家乡,张謇也是先兴办实业,然后以实业所获之利兴办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1906 年张謇在常乐镇西首建造颐生酿造厂,1914 年在常乐镇南湾创建了大生三厂。颐生厂酿造的茵陈酒荣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酒类获得的第一枚世博会金奖。大生三厂生产的“魁星” 牌、“寿星”牌棉纱质量好,信誉高,成了市场著名品牌, 当地出产的粮食棉花成为两个工厂的原料。1904 年到1914 年间,张謇张詧兄弟及其家人在乡里先后创办了长乐镇国民初等小学、张氏私立初等小学、张徐私立长乐第三初等小学等 6 所学校,为家乡儿童创造读书机会。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他在家乡推行了平民普及教育。
海门常乐镇张謇住宅扶海垞内的此君亭
与兴教办学同步,张謇广行济困之举以福泽乡里。他发起募建长乐镇社仓,青黄不接的时候或灾荒之年平价出售或借出,让贫苦百姓渡过饥荒。以私资建造了长乐公厝(cuò)堂,让客居本地的居民或流浪者死后有个葬身之地。为了让无依无靠的鳏 (guān) 寡老人有个栖身之所,张謇弟兄在常乐镇南湾建造了“老老院”。为了让张氏后人和地方百姓发扬慈善精神,建立“乐善好施”牌坊,亲撰《建乐善好施坊恭记》。张謇还大兴土木,对镇区街市进行营造建设。他在镇区建造平房 283 间,楼房 18 间,其中不包括颐生酒厂的 103 间和镇区 4 所学校的房产。到了民国初期,常乐镇已成为商铺林立、生意兴隆、人气旺盛的集镇,其中海门地方最大的万丰花行和公司茧行都是新型的股份制企业。和济典当是苏北最大的典当行, 老板刘锦藻与张謇同为光绪甲午会试进士,是南浔首富刘镛的次子。
最令人瞩目的是镇西头的状元府。虽然范围较大,但是没有琼楼玉宇,不显雍容华贵,形如一座设计精致、建筑讲究的农家大院。乡里乡亲都记得扶海垞(chá)大门上有一副张謇手书的楹联:“万木长承新雨露,四邻多是老农家。”街坊邻居都亲切地称呼张謇“张四先生”。人气最旺的当然要数东市香火鼎盛的关帝庙。张謇为关帝庙的戏台、猛将军殿、关帝殿、文昌阁等处题写了多副楹联,为古寺名刹锦上添花。当年常乐童谣传唱道:“小小常乐赛苏州, 又有典当又有楼……”1921 年张謇把公路修到了常乐镇,汽车可以抵达海门、南通,同时又将镇区和周边的道路、桥梁、河流都进行了拓宽改造。
1926 年张謇逝世,常乐人如丧考妣(bǐ),纷纷到扶海垞吊丧祭奠,表达哀思。张謇逝世十周年之际, 故里百姓和社会名流在常乐镇为张謇建立了张公故里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