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年(1871 年),19 岁的张謇处在人生低谷,一场“冒籍风波”使他身心备受折磨,但是心底里还是渴望在名师指点下多读点书,以增进学业。海门厅学署训导赵菊泉到任后,海门教育在他的管理下很有起色,众多学子纷纷拜他为师。张謇听说赵先生是无锡人士,清道光年间举人,正直而博学,很想投之门下, 于是托学友沈仲瑜向赵先生转告心中的愿望。
沈仲瑜向赵菊泉介绍张謇,说道:“他虽然家境清贫,但志向高远,学业出色,16 岁中秀才,朝思暮想拜先生为师。”赵先生略一沉思,接着说道:“你先把他的课业带我看看。”几天后,赵先生翻检张謇诗文作品后面露喜色,频频点头:“年关将近,寒假在即,你转告他,来年元宵之后来学署吧!”
元宵节之后,张謇在父亲张彭年的陪同下来到海门学署拜见赵菊泉先生。赵菊泉见张謇相貌堂堂,举止端庄,言谈得体,一身秀气把寒酸的衣着完全覆盖了。赵先生心中暗喜,当他读罢张謇递上的新近作品之后,不由得连声称道:“好!好!”张謇叩头行弟子礼。赵先生笑扶新收的学子,邀请张家父子入座。
从此,张謇师从赵菊泉先生。赵先生教张謇读桐城方氏选编的《四书文》《明正嘉隆万天崇文》《朱子四书大全》等文选。开始,张謇所做的作业被老师勾抹过半,有时还被彻底否定,要求重做。赵先生的严厉,有时使张謇十分痛苦,但想到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自己进步,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半年后, 张謇的作业被老师勾抹之处渐渐少了,他自己也觉得学得很舒心。
张謇在赵菊泉学署读书三年 ,学业精进。赵菊泉知道张謇家境清贫,三年里,不收学费,不收膳食费,是难得的严师慈父。三年过去了,张謇因“冒籍风波”而债台高筑,到了年关,债主上门。为了生计, 1874 年 22 岁的张謇应江宁发审局孙云锦之邀,准备前往担任文书一职。临行前,张謇到海门厅学署向赵老师辞行,在老师处住了两天,每晚促膝长谈到深夜。赵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勉励张謇进修学业。临别时, 赵先生将两包茶食赠给张謇,并说道:“我年老了, 寄厚望于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的叮嘱!”张謇热泪盈眶。分手时,细雨蒙蒙如飞沙。张謇行走半里,回头看, 还见老师遥望目送,不禁潸(shān)然泪下,心中默默念道:“知己之感,江深岳重,茫茫身世,顾安得报恩于万一哉!”
张謇在江宁府当了两年文书,深得孙云锦器重, 被推荐给直隶总兵吴长庆作机要文书,并于 1882 年奔赴朝鲜参与平定“壬午兵变”的军事行动。就在张謇赴朝期间,赵菊泉先生病逝于无锡,但张謇因军务在身,而没有能到无锡吊唁。事后张謇为赵菊泉的相片题字赞颂说:“不城府以漓真,不崖岸以拒人。”“人师之职帜,学官之凤麟。”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张謇高中状元后第五年,专程到无锡惠山为赵老师扫墓。他伏地而泣, 痛心诉说:“献上酒肉祭品,叩头跪拜,怎么能够报答先生三年的教诲、三年的养育之恩啊 !”张謇在赵先生的故居内题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1901 年,张謇为铭记师恩,在当年读书的地方, 海门厅学署后建造一座纪念亭,题名“赵亭”。亭柱上刻勒着一副楹联:“人通利则恩其师,几席三年, 漫落何堪离第列?公魂魄犹乐兹土,衙斋咫尺,风流敬告后贤知。”碑文写道:“无锡赵先生彭渊,官海门训导时,余从三游,提撕奖假,唯恐不至,三年未收学费一文。海门能文之士,亦多游于其门下。比与周彦升、沈仲瑜诸君集议,建亭子于学舍之后,画像刻石,以志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