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故居濠南别业是南通市区最火爆的网红“打卡”点之一。每年四月下旬,楼南蜿蜒至屋顶的两株百年紫藤盛开:西侧开白花,别名银藤,飞瀑泻玉, 疑闻环珮璆然;东侧开紫花,藤花紫蒙茸,藤叶青扶疏。在二十多天花期里,从清晨到日暮,楼前游人如织,纷纷前来拍照留念。前来参观的人们常常为“别业” 二字疑惑。其实,“别业”不过是别墅的一种雅称,张謇出生于海门常乐镇,老家宅园取名“扶海垞”,因而把在南通的这一住宅叫作“别业”。
濠南别业为张謇在南通城区建造的第一座自己的住宅,1915 年落成,1926 年 8 月 24 日张謇病逝于此
在建濠南别业之前,张謇在南通几乎没有固定住所,或在大生纱厂,或在通州师范,或住博物苑内。早在 1912 年张謇便有建宅的打算,是年三月二十七日的《张謇日记》这样写道:“作濠南别业联,集句。” 在页眉上写着两副对联,“入水不濡(rú),入火不爇 (ruò);与子言孝,与父言慈。”“将为名乎,将为宾乎,天下奚用;瞻望父兮,瞻望母兮,终身之思。”后来这两副对联分别被用在了濠南别业的二楼议事厅和三楼的先像室中。《啬翁自订年谱》中记载, 民国三年 (1914 年 ) 五月:“余于通无住处 , 分博物苑西北地营濠南别业。”
1915 年,濠南别业落成,张謇举家迁入。他的门生江谦作联祝贺:“有庇人广厦万间,最后乃营五亩;非举国蒸民饱食 , 先生何暇安居。”这副对联真切表达出对张謇在地方兴办实业、教育等事业初具规模获得成效之后,才营建自己住宅的感动之情。
濠南别业是张謇在南通的第一座住宅,是一座融园林和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与濠河北岸张謇三兄张詧的住宅城南别业隔河相望。大门内两侧附房有廊屋,是门房、车库、工房、厕所等。主体建筑位处正中,是一座英式四层砖木结构楼房,红色铁皮屋面,南北两侧西式老虎窗、东西两侧烟囱,都是西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大楼墙体立面中西纹饰结合, 墙壁以青砖饰面,白灰勾缝,层与层间用两排机制红砖砌成红色线条装饰;门窗高大宽阔,窗框上用红砖砌成拱形窗楣,两侧还有红砖拼成的璎珞装饰。大楼结构承重多以罗马建筑中科林斯式柱和爱奥尼式柱为主,皆有旋涡纹连接花绳纹,颇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大楼北立面西式风格尤其突出,正中是钟楼式立面,三联拱券门,拱券门上方是西式长窗, 窗侧列有红砖砌成的圆柱,两侧是山花墙立面,墙的转角处都建成带西式倚柱。大楼正门在南边,除了风格鲜明的罗马柱,两侧弧形回旋而上的楼梯别具一格。这座楼的设计,出自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家、南通人孙支夏之手,据说是参考北京西郊原慈禧太后住过的畅观楼而放大规模的。该楼被视为中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典型作品,它的图样被录入《中国建筑史》。
别业大楼南边是花圃,内植各色梅花;再南是漏窗围墙,中有门通往博物苑草坪。楼西有“过街楼” 与 1920 年建的西楼相连接。西楼北有花房和小花圃, 南有核桃林,再南便是壶外亭和葫芦池。两楼之间有围墙相隔,近围墙处则是一排竹林。楼东为厨房,房北走廊内有门通向花竹平安馆院落。大楼北边院中有山石围成的一处松坛,内植古松一株。这株松树原在南郊军山之东,相传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通州状元胡长龄所手植。濠南别业落成时,乡民王氏以此树作为贺礼相送。因为松树高大,当时曾特铺临时铁轨来搬运, 费时达三月。张謇还写过《移松行》长诗来记此事。松树下当年还塑铁鹤一对。
全家迁入的年底,张謇为儿子张孝若举行了庄重的冠婚礼。第二年张孝若有了子女,家中喧闹,张謇不能安静理事,于是在长桥西侧另建濠阳小筑居住。张謇再度住入濠南别业,则是在 1926 年 8 月他临终
前 20 天,病魔终究夺去了他的生命。噩耗传出,人们纷纷赶往别业内的灵堂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