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謇,一般总说他是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等,实际上他还是个水利专家。在他没有高中状元之前,1888 年张謇作为开封知府孙云锦的幕僚,受河南巡抚黎文卫委托,主持黄河防灾抗洪计划草拟治黄大纲。1913 年张謇就任民国工商(农林)总长兼水利局总裁。在南通聘请荷兰籍水利工程师特来克,用“丁字坝”治住了千余年来困扰南通人的“塌江”。塌江曾使得整个原海门县城以及狼山边上的三个乡的大半陷入长江之中。
在崇川区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收藏着 86 件民国档案。其中,特来克南通治水档案为镇馆之宝,是张謇治水实践的典型实例。水利事业是当年南通自治的重要内容,对人民生产生活关系十分重大。档案资料记载:清末民初南通江岸坍塌,沿岸农田受灾严重, 农户倾家荡产,流离失所。面对严重灾情,张謇拿出私人积蓄 3000 元,聘请上海浚浦局委派的人来南通勘察水情,并联合士绅向政府呈文,请求协调两岸地方政府加强治理。1911 年他与三哥张詧发动南通地方集资成立“南通保坍会”,并邀请荷兰、美国、比利时等国的水利专家为保坍工程查勘和商讨治水策略。荷兰水利专家约翰斯·特来克(时称奈格)等主张的筑楗治理方案较为切合实际,于是,1916 年 4 月张謇聘请奈格之子亨利克·特来克(称作特来克)来通担任驻会工程师主持筑楗工程,南通保坍会会长张詧与特来克签订了中英文聘约。特来克时年 26 岁,出身水利世家,其父奈格“以治水闻荷兰”,驰誉世界。1908 年,特来克曾作为助手随父亲受邀来通查勘长江水势,协助完成了《荷兰工程师奈格通州建筑沿江水楗保护坍田说明书》。1916 年特来克来通后, 就把江岸当成了自己的家,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实地观测,并把所有以前各国专家们的计划和报告全部看了一遍,随即向保坍会提交了《南通保坍计划报告书》。6 月开工,特来克亲自督导施工,以塘柴、芦苇为排,沉石筑楗,在迎流顶冲处,再增建护岸护坡。短短 3年,完成天生港至任港口10 座水楗,建成后起到了“分杀水势”的作用,稳定了南通江岸。今天,从天生港至狼山段,当年的数条水楗仍屹立在江边,就像巨人的手臂一样,阻挡着汹涌澎湃的江涛对江堤的冲刷。特来克没有辜负张謇对他的信任和厚望,他带来西方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不但有效治理了南通的塌江, 还对南通市政建设和沿海垦区水利建设贡献巨大。
特来克还为南通、如皋、海门、启东等县(市) 区水利工程日夜操劳。据统计:他主持建造了大型水闸 1 座、中小型水闸 7 座、桥梁 1 座和水库 6 个,还完成了 3 条道路的规划图纸设计。这些水利设施在此后的百年里,一直保护南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水利工程时至今日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以爱才著称的张謇,评价特来克“在通任事,非常勤慎”,评价小伙子工作作风“擘(bò)划周详,公德热心”, 学习精神“早作而夜思,无寒暑间”。
谁能想到, 死神竟然毫无预兆地来临了。1919 年 8 月 17 日,遥望港九门闸底板浇筑完成,正在赶浇岸墙,特来克到工地查看,不幸感染上霍乱。翌日清晨,年仅 29 岁的他闭上了双眼,为南通保坍治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张謇伤心不已,在征得其母亲同意后,特来克的遗体被公葬于南通。张謇不顾自己年迈,亲自护送灵柩到剑山南麓,并撰写墓碑碑文:“留君之骨,注人涕泪兮……君于南通,誉永世兮!”1920 年 6 月,民国政府大总统颁发褒辞,赞扬特来克“以民为天,与范堤而并寿”。为纪念这位对南通水利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际友人,南通人民将他的塑像矗立在濠河之滨,他的墓园也得到精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