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外才
发布者:黄鹤群 发布日期:2022-10-28

张謇爱才、惜才、用才。他曾积极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规划、设计和技术指导,到学校任教、讲学和辅导,同时还派人出国留学或考察, 组织专人搜集和翻译国外科技资料,洋为中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得知因中国对德宣战而在德侨中有不少人才将回国时,便立即予以挽留, 其中有的担任了学校教师,有的担任了工厂的技师及顾问等。在南通进行电气化设计的高翕(xī)就是 其中之一。张謇提出了“聘用西人”的主张。他创办的大生纱厂就聘用了英国汤姆斯、忒纳和玛特等工程技术人员为工厂安装机器;他经营的同仁泰公司聘用日本的盐工技师,采用东法生产的精制盐盐色洁白, 余味含甜,品质精绝,曾经在意大利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优等奖;在水利方面,他聘用荷兰水利专家奈格、贝龙猛、特来克,瑞典施美德、英国葛雷夫、比利时平爵内;在医学方面,聘用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到医科学校和南通医院授课,并施行外科手术;在勘探铁矿方面聘用法国梭尔格博士、瑞典安特森博士。张謇称之为“借才异域”。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南通长江江岸遭江潮冲刷, 坍塌严重。为了确保港口岸线的坚固,张謇不惜重金聘用了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外国专家开展筑堤保坍工程。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被聘任为南通保坍会工程师,勤苦耐劳。1919 年他因督工遥望港九孔大闸不幸感染时疫而逝世。张謇将其安葬于南通剑山南麓,亲自为其撰写墓表并镌石以为纪念。1923 年张謇之子张孝若出国考察时,张謇又亲自写信带至荷兰,慰问特来克的母亲。金沧江(金泽荣),是韩国近代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国诗人,1905 年来到中国避难。张謇看中他的才学聘为翰墨林印书局督校。金沧江在南通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 22 年岁月。在这期间,金沧江先后编著、出版了各类史籍及文学书籍32 部 350 余卷,最著名的代表作有《韩国历代小史》《韩史綮 (qǐ)》《韶濩(hù)堂集》等,在中国和韩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謇不但直接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还聘用外国教员来培养更多的本国人才。1902 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的第二年,聘请日本村忠治郎、西虎谷二等 7 人到学校任教,之后又邀请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到通州讲学。南通师范学校附设土木工科,专聘日本工程师分科教授,后来该校就有 40 人毕业于该学科,1911 年测量淮河时即赖此毕业生为之服务。1912 年, 张謇为培养纺织工业技术人才,在唐闸大生纱厂之侧创办纺织染传习所,聘美国留学生黄秉琪为教授。

张謇对于有用之才,给予充分的礼遇,不惜重金聘请。明确提出:“教员务求厚俸,供给务求丰旨。” 他还向学部提议,在教师中擢(zhuó)优提拔重用, 并奖励长期坚持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员。张謇对重金聘用来的外国技术人员,在工作上委以重任,而生活上则关怀备至,高薪之外,有的还特地为之建筑洋楼, 使其有较为舒适的居住条件。大生纱厂多依赖外国技术人员,对当时聘请的英国工程师汤姆斯和技工忒纳,张謇还特地为他们建造了一座洋楼,请了西餐厨师。英国工程师汤姆斯个人的月薪就相当于普通工人的 200 倍。1903 年张謇东渡日本考察访求各类人才, 还选聘了几位高级人才到南通厂校,委以重任。

张謇认为引进人才要审时所当。坚持“征之实事” 的态度,“要当酌准地方情形,弃瑕录瑜。”,既不随人脚跟亦不仰人鼻息。张謇对受聘的洋人有很高的素质要求,对不合要求者就予以解聘。他说:“若夫不胜任,不规则教员,愿诸友互相检察,去其害群。” 对外籍人士同样采取“优胜劣汰”的做法。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