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合作,由沈寿口授、张謇记录撰写而共同创作的绣谱,定名为《雪宧(yí) 绣谱》。沈寿,江苏吴县人,清农工商部绣工科总教习、南洋劝业会绣品审查官、南通女工传习所所长、绣织局局长,名雪芝,号雪宧。十四五岁时即绣艺出众,1904 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因绣品《人仙上寿图》而获慈禧盛赞并赐“寿”字,沈雪芝遂改名为沈寿。
1914 年,沈寿应张謇之邀来到南通,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及教习,上任后潜心管理、精心教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耶稣像》,荣获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金奖。沈寿敬业勤苦, 为传习所事务及绣艺传授呕心沥血,原本就有些体质虚弱,加上辛劳与纷扰,使得她心力交瘁,“肝郁症” 时常复发,到 1919 年时病情加重,张謇将博物苑谦亭借给沈寿调养身体,又延请名医如皋沙元炳进行诊治。张謇认为,沈寿的刺绣技艺“精绝为世所未有”, 惜友、惜才、惜艺,因而对沈寿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为救治其沉疴宿疾亦是竭尽全力。为避免人亡技绝, 趁沈寿身体尚可时将技法一一记录下来,以传后人, 这是他俩的共同想法。就这样,沈寿边说、张謇边记, 张謇边问、沈寿边答。张謇虽文字功底深厚,但不懂绣艺,要将刺绣精髓用文字准确呈现;沈寿绣艺高超, 但要说得明白,让张謇听懂并精准表达,都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日或一二条,或二三日而竟一条。”“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积数月而成此谱。”“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好在他们俩心领神会、心有灵犀,几个月后终于完成, 1918 年11 月撰成绣谱。写成后再逐条核对,反复修改,最后定名为《雪宧绣谱》。1919 年由翰墨林印书局出版了这本《雪宧绣谱》。
《雪宧绣谱》全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得、绣节、绣通,从 8 个方面全面地阐述了刺绣艺术制作过程、针法、注意事项、用针技艺、用色、用线的特点以及仿真绣的艺术特色。沈寿三十多年的刺绣技艺,通过状元的一字一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凡识些字的人就能看懂绣谱的内容, 这本绣谱便于绣工学习理解。年过花甲的张謇以状元之才之尊对一般人不屑一顾的“雕虫小技”如此尽心, 花几个月时间完成,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填补了中国刺绣艺术工艺理论著作的空白,为后人学习研究刺绣技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謇不仅将前人的刺绣工艺针法进行了归类总结,同时又把沈寿所创从日本引进的新针法“虚针”“肉入针”做了重点的介绍,并论述了沈寿的艺术观以及她独创的仿真绣。在“绣要” 中提出的“求光”,就是刺绣的阴阳面的处理;“肖神” 就是创作的作品要传神;“妙用”就是坚持美学法则, 在创作上既要注意“有定”“有常”遵循一定的规律, 又要做到“无定”“无常”,“以新意运旧法”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缜性”就是在创作作品时要细心收拾大胆创作。这些精辟论述,对提高绣工艺术具有切实指导作用。
《雪宧绣谱》是张謇对沈寿毕生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对刺绣实践、理论、教学都有不可多得的指导价值,称得上是传播刺绣技艺、培养刺绣人才的优秀教科书。《雪宧绣谱》定稿后,张謇还请人将该书翻译成英文出版并在国外发行,书名为《中国刺绣术》,把中国刺绣艺术推向了国际市场。1921 年这位 1874 年出生的江南才女因病去世,红颜薄命,张謇为这位难得的人生挚友、红颜知己举行了公祭仪式, 亲致悼词,按沈寿的遗嘱将她葬于黄泥山,墓门上题写:“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