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年的金秋十月,年逾花甲的张謇在北京的文明茶园观看了二十刚出头的梅兰芳挂头牌的红楼戏《黛玉葬花》,京城梁启超、熊希龄等名流也一同观赏。帷幕拉开,只见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踩着鼓点踏着碎步,左手提篮,右手提锄,款款而来,顿时倾倒全场观众,来了个碰头彩。接着的大段唱腔,梅兰芳载歌载舞的表演,恰如海棠初绽,又似轻风拂柳, 再现了弱不禁风的林妹妹的千般怨恨万般愁肠,张謇跟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散戏后,梁启超提议:“走,会会梅老板去!”张謇兴致勃勃地跟着走去。这时梅兰芳已还了男儿身,一身深色的西装,鼻梁上架了副金丝眼镜,风度翩翩,帅哥一个,与戏台上的林妹妹, 判若两人。众人一看,眼前一亮。梅兰芳毫无名角派头, 拱手致礼,敬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张謇上前,真心实意地说道:“看了梅先生您的《黛玉葬花》,总体还可以,确实将林黛玉演活了, 尤其是您的舞蹈,可以说是婀娜绰约,丰姿秀美。” 但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在台词方面,有值得推敲之处。比如,黛玉看了《西厢记》后,宝玉问她感受如何?她接口说‘有趣’,依我之见,这不符合黛玉之身份。这样显得黛玉轻佻粗俗,如改成含而不露,只是微微一笑,必然无声胜有声。观众也能看得懂, 剧情更加趣妙,不知说得对否?”
梅兰芳一听,点头称好,他恭敬地对张謇说道: “想不到张先生对戏剧如此精通,而且能对后辈提出中肯的意见,我梅畹(wǎn)华(梅兰芳的字)今天算是找到了知音。今天太晚了,改日我一定做东请各位吃饭,能否给我一个薄面?张先生这个师傅我是拜定了!如蒙不弃,请师傅常到敝府走走。”
张謇非常高兴,慨然说道:“一定一定!今天不甚方便,只有一柄扇子相赠,聊表心意。”他把手中一把坠有翡翠的折扇,送给了梅兰芳。梅兰芳喜滋滋地接过扇子,梁启超在一旁敲起了边鼓:“有扇无诗枉然也!”大伙也催状元公在扇上题诗。张謇爽快答应,接过戏院老板送来的文房四宝,铺开扇子,泼墨挥毫,一首七律《观梅郎戏因赠》,跃然扇面:京师乐籍噪青衫, 家世同光潮至咸。歌彻碧箫莺欲哑, 舞回红缓凤教衔。千人笑得都成趣, 一艺传名信不凡。已幸品题归士类, 姓名应付五云菡。
梅兰芳恭恭敬敬地收下了张謇的赠扇,道谢,也收下了张謇的一片真诚之心。一对相差 41 岁的忘年之交,从题扇赠扇到信函频繁往来、互致问候,到更俗剧场登台献演,成为梨园内外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