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日记》是研究张謇辉煌一生的重要资料。现在存世的日记从 1873 年 9 月起至 1926 年 5 月止, 内容极为丰富。有记读书写作所得,记朋友交际所遇, 记朝野社会大事,包罗万象,意蕴深远。日记以行楷书写,字体工整隽秀,其间伴有修订增删,也绝不草率。
张謇从十几岁读书时,就开始练习作日记,他曾对塾师说:“我十几岁时文章尚有不能达意之病。就西亭宋先生家读书后,先生命每日记,笔墨才渐进步。文章要通顺,不外多读多写。孩子所腹俭,哪有许多题目可做,只有日记包罗万象,不拘一格,是练笔墨顶好的方法。”记日记成为张謇一生的习惯。从《张謇日记》中,我们可以体会张謇的日常个人生活,颇有趣味,也非常具有考证意义。
其中,《东游日记》最能体现张謇作为教育家和实业家的情怀和担当。张謇 1903 年农历四月二十五启程至六月初六在日本的长崎、东京、 青森、札幌等地考察了教育、工业和农业状况。为期70 天的考察,在出发之前,张謇就定下考察的次序:“先幼稚园,次寻常高等小学,次中学,次高等,徐及工厂。”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的教育和工业。从日记中可以得知, 张謇考察过程除去路途所需时间以及治牙齿、镶牙和拜访友人的时间,他的足迹遍布九州长崎到北方北海道,沿途详细考察了当时日本的教育和产业的情况。他参观考察的主要单位和场所有:町村小学校、伊良林小学校、水族馆、博览会、朝日新闻社、大阪市小学校、玻璃厂、泉布(钱币)、第一高等小学校、桃山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裁缝室、博览会农林馆和水族馆、动物馆、中之岛高等工业学校及医学校、造币局、水源局和大阪府立师范学校、博览会机械馆、
工业馆、通运馆、水产馆及电气光学馆、织物株式会社、鹤桥村农学校、三十四银行、水力发电站和染织学校、三所商业学校、造币工场、筑地活版制造所、弘文学院及私立寻常小学校、北海道农学校、种育场、公立单级小学校、前田牧牛场、高等师范学校、农学校博物馆、高等工业学校、理科大学之植物园、凿井、盐釜、盐田、盐业调查所等。频繁考察 60 多个单位和项目, 平均一天要考察一至两个单位。在考察过程中,张謇十分注重了解具体真实情况。一次在考察途中,“道经一寻常小学校”,即“下车观焉”,而且还“观单级小学校授业”,即课堂听课。其次,张謇不仅耳听、手记、笔录,既用耳,又用手,更用脑,不时向对方提出问题请教。每天考察结束后,一定会根据当天的记录,整理成日记。整个考察期间,从不大吃大喝和游山玩水,与友人小聚都是自费。他把参观日程排得很满,可谓争分夺秒,每个场所都细致考察,充分了解当时日本教育、工业、农业的真实面貌。张謇考察后得出结论: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如果要排序的话, 教育是第一位的,工业第二,军事第三,农业第四, 商业最末。归国时,张謇并没有给自己买什么高档奢侈品,而是专门去博览会购买这些礼物,“拟购大犁、中犁、小犁及耙土、播种、割麦、脱粒、薙草、翻草器各一具;工具中拟购织布、缫丝、织绸、织席、绹绳、吸水、精米、造烛器各一具。”此外他还为通州师范学校聘请了几位日本教员,为幼稚园聘请了经过专门训练、经验丰富的保育员。张謇回国后,将自己在日本考察期间的日记进行编辑,题为《东游日记》, 并付印成册。
日记在张謇一生中占有很重的分量。直到他感染风寒为止,因病无力再拿起那支生花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