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对联
发布者:徐俊杰 发布日期:2022-10-28

对联的基础对课,俗话称作对对子,是旧时私塾中的一种日常功课,讲究“属对森严,造语雅健”。当年会对对子只是平常事,但是能对好并不容易,能不能对出高超的意境,更能看出一个人的胸怀和抱负。张謇(当时用着吴起元的名号)是从 11 岁开始学习属对,一开始连基本的平仄也不了解,但是总能对得很大气。一次,张謇用“日悬天上”对先生的“月沉水底”,父亲张彭年知道后觉得孩子将来有望成器, 就把先生请到家里施教。这个对子虽然不谐平仄,但却开启了张謇的真正读书之路。

很多人知道张謇,是从他的一个对句故事开始的。这个故事记录在张謇的《啬翁自订年谱》中。张謇 12 岁的一天,父亲张彭年来私塾,先生宋蓬山可能想展示一下教学成果,当时正好有一武弁骑马经过门外,遂即兴以“人骑白马门前过”命对,张謇应曰“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固然大喜,张彭年当然更是高兴,回去就急忙告诉孩子母亲。还是母亲比较冷静,说:“儿子固然可喜, 但是不要过分称赞他,将来能不能成才还不知道呢。”

张謇日记中,有一段关于属对的记录堪称经典。光绪八年(1882 年)的一天,张謇作为幕僚在朝鲜与吏部参判金昌熙(石菱)交谈畅叙。石菱虽然姓金, 但分不清金属品类,张謇便开玩笑以“论金不辨青黄赤”让他对。黄即黄金,而青金为铅、赤金为铜。石菱大喜认为非常切合,就请张謇自己对,把完整的对联送给他。因石菱出使过中国,张謇就以“观乐能知雅颂风”为对,石菱更是高兴了,问还能对吗?张謇娓娓道来:“标卷平分甲丙乙”“贡赋犹区下上中”“闻乐徐参肉竹丝”“品酒能分碧白红”。其属对功夫可见一斑,真是了得。

会对对子,自然也就会自撰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对联在题赠贺挽的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謇从 20 多岁起就已经是高水平的对联作家,除了自己撰联,还经常受邀替别人代撰联文, 在他的日记中有大量的相关记录。以挽联为例,1878 年乌鲁木齐都统英翰去世,张謇花了一天工夫,代吴长庆、束纶各撰书挽联三副,而且都是长联,六副对联总计近三百字;1884 年吴长庆去世,张謇更代人作挽联多达八副;1925 年孙中山去世,张謇一口气撰写五副挽联,除自己以外,分别代张詧、张孝若、县长卢鸿钧、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各撰一副。

因为书法造诣精深,张謇所书对联尤其为人珍视, 沧桑百年,至今依然有数百副存世,绝大部分是张謇多次卖字时期的作品,对联内容则多是集前人诗句, 而且大多不是张謇本人所集。当年想求得一副张謇撰书的题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3 年,钱基博为其父钱祖耆求一联,张謇还是很给面子,破例撰书“金匮䌷(chóu)书有太史子,泰山耸秀若颍川君”八言联为赠。如今原迹已寻觅不得,某书家重写刻挂于钱钟书故居,可惜将其中的“䌷”误写为“抽”字。

翁同龢去世之前,写了一副自挽联遗嘱由张謇书, 联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而张謇也有自撰生挽联:“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长伴五山灵。”师生二人都用对联来总结自己的一生。

张謇一生创作数以千计的对联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在《张謇全集》中可见其全貌。逸散在外的,有时也能见到,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王凤卿兄弟之母逝世,张謇撰书的一副挽联:“百年亦逆旅光阴,荠味能同茶味苦;二子并教坊领袖,梅郎所敬李郎师。”张謇所题对联散落在外的,也许还有不少。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