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家风
发布者:肖正德 发布日期:2022-10-28

张謇的优秀品质,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当张謇还只是四五岁的蒙童时,“通州、海门一带,旱灾蝗害, 遍地皆是;粮食一贵,穷人 更多,求借讨饭,跑上门来, 一天总有十几起。祖父及祖母,常常节省饭食,分给大家,个个欢天喜地。”遇有饥民,张謇母亲吃饭时常常 放下筷子,把杂有蚕豆的饭食让给讨乞的难民充饥。听到父母说饥荒是因为蝗虫这个害人之物而起,张謇就靠 在门槛上,拾起木棒击打蝗虫。是父母给年幼的张謇上了同情弱者、明辨是非的第一堂课。

张謇的父亲张彭年平常坐小推车出门,过桥的时候,必定预先下车,自己走一段路再坐上去。他告诉人说:“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危险,还可活动筋骨; 让车夫舒一舒气,省一省力。”张彭年心地仁慈影响张謇一生。张謇生母金氏乐善好施,弥留之际还吩咐说:“有钱先还欠债,即使自己还不富裕也要周济穷人。”张謇之子张孝若回忆道:“我家的一种安贫乐道、独立自重的家风,我曾祖传之祖父,祖父再传之我父, 真所谓‘水有源,木有根’。”

张謇 46 岁得子,全家人欢喜得不得了。张謇挥毫作《怡儿生志喜》诗一首,写道:“生平万事居人后, 开岁初春举一雄。大父命名行卷上,家人趁喜踏歌中。亦求有福堪经乱,不定能奇望作公。及汝成丁我周甲,摩挲双鬓照青铜。”张謇为儿子取名“怡祖”,小名“怡儿”, 字孝若。张謇爱子但不宠子, 在独子成长过程中为他写了大量书信, 现存南通市档案馆的就有125件,博大而深沉的父爱跃然纸上。

这些家书,突出了一个核心,即当尽人职、自立自强; 明确了两个目标, 即一是继承父业,二是为国雪耻;坚持了三条原则,即一是不事机诈、诚信务实,二是中西结合、兼收并蓄,三是情理交融、宽严有度。张謇晚年得子,自然对张孝若疼爱有加,但并不溺爱。张謇常对家人说:“小孩子溺爱他,就是害他。你们望他成立,就得严正地管教他。”据百岁老人、张謇嫡孙女张柔武晚年回忆说: “祖父 46 岁才做了父亲,在事业鼎盛时期又相继有了孙辈,自然对我们非常疼爱,但他对子孙的爱却从不放在脸上。

为了让优良家风世代相传,张謇 1921 年遴选刘向、诸葛亮、王修、颜之推、柳玭pín)、胡安国、朱熹等 7 位古人的教子格言作为张氏《家诫》,并刻在石板上,以此勉励子子孙孙。他还在会客室题写“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言孝,与父言慈”的对联。张謇曾向别人描述自己的家及其家人,说道:“我家外面,看似富贵人家,又似农村人家,然不是寻常农村人家;是读书为善守礼务本人家;不喜虚华,不谈势利。”“我是天地间一个独来独往一空倚赖的老书生……我儿子,是我家庭一个慈祥孝悌识事理有分晓的好子弟……”

张孝若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1920 年学成回国后帮助父亲成立南通自治会;两年后受政府特命,赴欧美十国考察实业,回国后整理成 30 万字的《考察欧美日本十国实业报告书》;1924 年被政府任命为驻智利国全权公使(未到任);1926 年被任命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张謇逝世时,张孝若只有27 岁。在经历了丧父之痛后,他广泛搜集资料,潜心整理出版了《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张季子九录》等,并继承父亲的遗志,经营父亲在南通地方的各项事业, 被时人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只可惜 1935 年死于非命,享年 38 岁。

张謇儿孙们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都与良好的家教和家风密不可分。全国政协原常委、全国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原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原常务副主席、张謇嫡孙张绪武追忆说:“祖父留下来的家风家训,我们晚辈深受浸润。”南通市政协原副主席、张謇嫡孙女张柔武在过百岁生日时,特地把与祖父理念一脉相承的新《三字经》送给她的后代:“国是家, 善做魂,俭养德,诚立身……”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