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故里老街的古往与新生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2-10-28

2021年11月25日上午,常乐镇地方政府组织原常乐镇河西老街原住居民重游故地,感谢他们对老街改造工程的支持。老居民一家一代表,身披“致敬小镇原住民,小镇因你才精彩”的红绸带,游览改造后的老街,面对美丽的街景,无不喜笑颜开,赞口不绝。三五成群的老人指认着自己老屋的旧址,一个又一个话题,离不开老街的兴衰荣辱,古往今来……

常乐兴市 状元手笔

常乐镇老街骑跨在海门沙地复涨后的东天补沙赵堂案和胡克信案上,关于常乐镇的起始年代,现存于张謇纪念馆的《张公故里祠堂记》碑有刻勒:“长乐之有关帝庙,创自清乾隆三十七年……”清乾隆三十七年即1772年,常乐镇建造关帝庙。根据碑文记载和其他一些史料印证推断,常乐镇大概形成于18世纪中叶。

沙地开垦初期,水患让居民饱尝迁徙苦难,人们期望在开生成熟的地方长期生活,安居乐业,因此起名“长乐”,民国初年改名“常乐”。

常乐镇开始只有几爿小店,以后逐渐发展起来,但速度不快。常乐镇快速崛起的黄金时期恰在颓败的清代末年,这与常乐镇1894年出了新科状元张謇密切相关。

张謇高中状元,登上了封建科举的巅峰,但就在这个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目睹朝廷腐败,列强环伺,特别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对清皇朝彻底失望了。为了救亡图存,他决心开创一条“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道路,投身“地方自治”的实践,以家乡南通一县、常乐一镇示范全国。他说:“謇抱村落主义,经营地方自治,如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诸端。”在家乡,张謇首先兴办实业,然后以实业所获之利兴办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

1906年,张謇在常乐镇西首建造颐生酿造厂,1914年在常乐镇南湾创建大生三厂。颐生厂酿造的茵陈酒荣获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这是中国酒类获得的第一枚世博会金奖,大生三厂生产的“魁星”牌、“寿星”牌棉纱质量好,信誉高,是国内市场著名品牌,从此,常乐镇闻名天下。

张謇认为“一国之强基于教育”,他把创办教育和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张謇1902年成功创办通州师范后,他和三哥张詧及其家人,在家乡常乐镇先后创办了“长乐镇国民初等小学”(1904年)、“张氏私立初等小学”(1905年)、“张徐私立长乐第三初等小学”(1906年)、“张沈私立长乐第四初等小学”(1907年)、“张徐私立女子小学”(1913年)、“张邵高等小学”(1914年)等六所小学,其中四所在镇区。这些学校及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当时当地和后世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估量。

与兴教办学同步,张謇在常乐镇广行济困之举,募建常乐镇社仓,在收获季节照市价征收粮食,青黄不接或灾荒之年平价出售或借出,让贫苦百姓度过饥荒。斥资建造公厝堂,20世纪初年,张謇发现客居常乐的居民去世,一时无法回原籍安葬,还有死于常乐镇的流浪者也没有葬身之地,于是用私资建造公厝堂。建造老老院,为了让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有个栖身之所,1920年,张謇支持其兄张詧在常乐镇南湾建造了“老老院”。为了让张氏后人和地方百姓发扬慈善精神,1909年,张謇弟兄秉承朝廷葆奖,在镇西首建立“乐善好施”牌坊。

在兴办实业、教育、慈善事业的同时,张謇或买或租开生案主赵氏、胡氏土地,大兴土木,致力营造常乐镇街道。上了年纪的常乐镇居民说,镇上一半以上的店面房子是张謇建造的。根据常乐镇房管所1952年统计建册的《海门县常乐镇房产登记清册》反映,镇上近百家店铺中相当一部分店主的营业房和居住房是租借张謇的。《海门县常乐镇房产登记清册》显示,解放前夕属于张氏的平房283间,楼房18间,其中不包括颐生酒厂的103间和4所学校的房产。当年,张謇以筑巢引凤的方式招商引资,使常乐这个农村集镇迅速崛起。民国初期,常乐镇已经商铺林立,规模较大的酒店、茶楼有十余家,衣庄、布店七八爿,南货店、茶食店近十家,延生堂、杨同福、中和堂等药店五六爿,还有银楼(加工首饰的店家)、米行、客栈、染坊、油坊、香烛店、豆腐店、铁器店,店铺房子鳞次栉比。海门地方最大的万丰花行、公司茧行是当时新型的股份制企业。在常乐镇还有一家苏北最大的典当行,商号和济。据由著名书画家王个簃题名的《常乐新志》记载,和济典当“有资金二十万银币”、“库房数十间”。当时常乐镇有名有号的商店近百家。这些店家中相当一部分是客籍人,他们中不少人是由张謇招商而来,有的因张謇的社会声望慕名到常乐落脚经商。和济典当老板刘锦藻(字澄如),和张謇同为光绪甲午会试进士,是南浔首富刘镛的次子。张謇创办实业,刘氏父子积极支持。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刘锦藻投资5万两,占公司总投资的八分之一,是通海垦牧公司最大的股东。在刘锦藻的影响下,浙江南浔镇有多名富商到常乐经商。张状元的大手笔,使常乐镇迅速进入鼎盛时期,因此,状元街之名在百姓中自然而然地叫响了,并传承至今,常乐镇居民委员会,名曰“状元街居委会”,笔者住所颁牌状元街66号。

百年老街 历尽沧桑

关于常乐镇的兴衰有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叫做“三担翻身常乐盛,两把火烧常乐衰”。这里的“三担”,是指馄饨担担主溧阳人徐大英,靠挑馄饨担叫卖发财,后来他的儿子在常乐镇开了徐恒昌、徐恒茂两爿衣庄。藤萝担担主无锡人许厚堂,挑货郎担发财后,后来开了许义兴南货店,当了老板。这两位担主旅居常乐后,不辞辛劳,艰苦创业,生意兴隆,带动一批商贩,使常乐镇的商业兴旺起来。特别是“三担之首”糖担担主张彭年,他年轻时惨淡经营,把儿子张謇、张詧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后反哺乡里,把常乐镇建设成昌盛发达、名扬四海的集镇。常乐老街,是本土文化和张謇文化的重要载体。

“两把火烧常乐衰”,说的是后来常乐镇因火灾而衰落。第一把火是指1926年,市中心的祥龙蜡烛坊里起火,殃及偌大的公利、公益京南货店、绸布庄等店家,常乐镇西街市容顿时萧条下来。第二把火是指1938年农历三月二十六下午,一个小队的日本鬼子偷偷靠近常乐镇,远远窥探,只见镇区通衢大道四通八达,街市周边车水马龙,行人熙熙攘攘,心怀鬼胎的日本鬼子不敢大胆进镇,于是支起炮架,“咚咚”地不断向镇区发射硫磺弹,顷刻之间,镇上一片火海,和济典当、张徐女校、陆大新花行、警察局和许多民宅纷纷中弹,顷刻火海连天。偌大的和济典当整整烧了一天一夜,火焰不熄,压在瓦砾下的当包连续多日青烟不绝。常乐镇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一般农村集市的命运如大浪淘沙,有的在竞争中逐渐萧条,有的甚至被时代的浪潮完全淹没。如常乐镇境内的麒麟镇老街、长兴镇老街、长来镇老街,市容市貌日见落后;二匡镇老街、张家镇老街等,已经不见营业商铺;草棚镇老街、长春镇老街、癞巴镇老街、麸皮镇老街等等完全销声匿迹。常乐老街,因为承载着具有极其强大生命力的张謇文化,名声依旧。然而,河西老街,叫了近百年的状元街,因为长期缺少维护,平时,街路坑坑洼洼,行走不便,磕磕碰碰。雨天,排水不畅,泥浆横溢,一片狼藉。街道两旁的店铺,已无营业店家。许多店主进城买房,乔迁新居,任凭老房子风雨飘摇。留下的住户大多是难舍老家的老弱病残,生活环境苦不堪言。

老街,在漫漫岁月中日见衰落。

凤凰涅槃 文脉传承

面对老态龙钟的街道,生活不便的居民,多年来,地方政府急群众所急,苦苦求索出路。正当其时,本土企业中南集团抛出了橄榄枝,决定出资改造河西老街。

2020年3月31日,张謇故里小镇隆重开工,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海门首届张謇式优秀企业家陈锦石在奠基仪式上说:“作为家乡的企业,中南集团能够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常乐张謇故里小镇,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我深感荣耀……”他介绍说,“海门张謇故里小镇以常乐镇老街为核心,通过挖掘张謇文化,整合常乐的独特文旅资源,将两百亩的核心景区打造成为张謇人文旅游景区,争取在一年内完成一期示范区展示,两年内完成一期开业,并全面开工建设,五年内全面建成开业开放,将4.5平方公里的海门张謇故里小镇建设成为一个集农业、工业、商业、旅游、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示范区小镇。”

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南人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用神奇的双手,使老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21年11月15日,面向公众开放,引发万众瞩目,一下子成了网红打卡地,上网搜索张謇故里小镇,消息如潮。游客的热情,是对老街改造工程最美点赞。

这些天,笔者经常走进老街,旧貌新颜,的确让人赏心悦目。如今的街道是过去的二三倍宽,石板铺路,碎石点缀,平整舒展,美观大气,符合人们的旅游需求。两侧店铺,错落有致。粉墙黛瓦,传统风格。墙面粉白,但不刺眼,与门窗设计和谐融合;屋面深灰小瓦,毫无色差,瓦棱匀称划一,一丝不苟。仿古门窗,木质材料,做工老到,一如当初模样,又有新意隐约透露其中。一排排店铺之间的弄堂,绿树掩映,花木高低错落,俯仰生姿,生机盎然。路边街角,时不时跳出几枝根植于石臼中,或者朽木凹槽里的花花草草,惹人怜爱。

街上不少店铺的名字取得十分大气,如通海粮仓,出售的大都是本地物产,从大米、面粉到小寒籽,十分丰富。这个名字让人们自然联想到当年张謇在通海兴办的实业和民生工程。如沈秀宫,一看里面展出的绣品,自然联想起张謇办的女工传习所,想起沈绣创始人沈寿,和她的《雪宧绣谱》。一见“糖果工场”的店招,就会想起张氏发家的糖担,张彭年一个卖糖的小商贩,目光高远,含辛茹苦地把儿子张謇培养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这样的故事,真的特别特别的砺志。还有古琴研习社,让人们不由得想起张謇创建的戏剧专门学校伶工学社和更俗剧场……

街头特色小吃的店堂里,敞开式的操作间,在食客眼前一览无遗。店堂里方桌、长凳,一如旧时模样。淡淡的蒸汽伴着浓浓的香味,在窗前门后、墙旮旯里飘来荡去,勾人食欲。有些店名,很接地气,如兜财。常乐人大多从江南移居而来,江南的特色饮食“兜财馄饨阳春面”,寓意吉祥,很受欢迎。

有个叫“雅庐”的店铺,可能是街上最小的店铺了,经营的是当地过去常见的文玩。双开间门面,里的摆设都很讲究,干净利落,舒适宜人。右间经营绳编工艺品,左间出售袖珍盆景。绳编工艺品小巧玲珑,做工精致,飞禽走兽,十二生肖应有尽有,唯妙唯肖。这是一个夫妻老婆店,一天傍晚,笔者走进店铺,只见男主人笔下一首短诗刚刚草就:“源远流长入青龙,得天独厚享福泽。謇里雅庐迎宾客,绳编祈福福绵绵。”诗句虽然还没修改润色,但字里行间流露着经营好小店的真诚愿望,还是能够让人有所感悟的。女主人则全神贯注,翻飞手中的五彩细绳,编织的一只螳螂行将完成。左边的店堂里摆放的盆景小巧玲珑,黄杨迎春朱砂梅,文竹菖蒲罗汉松,琳琅满目。女店主神情专注拨弄空灵鼓,抑扬顿挫的音乐混搭着嗡嗡之声,音色优美,似乎从远古飘来,回荡在店堂里的袖珍盆景之间。清悠娴雅,折射了常乐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情趣。

老街改造工程中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如魁星阁,不仅气势雄伟,而且顺应民意。张謇高中状元,事业有成,可谓功成名就,但他不忘故里,不忘乡亲,为地方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出色地践行了“爱国先爱乡”主张,在故里,应该有个特别引人注目,而且寄托怀念的建筑,以表达故里百姓的感恩之情。魁星阁,完成了人们的心愿。

老街改造工程中有些修缮保护,也做得非常完美,如青龙河上连接常乐镇东西街区的桥梁。这桥建于光绪初年,是张謇父亲张彭年倡捐建造的,张謇在日记里多处写到父亲张罗造桥的事情,如光绪元年(1875)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父亲为桥事各款不济,而代垫者已如黄金入橐矣。焦灼异常,无以解忧。”又,二十一日:“雨,烟锄来,为父亲张罗桥事也。”款项捐筹后,由六匡镇造桥和尚施艮六采购石材,施工完成,起名丹凤桥。之后,张謇专门撰文《造桥和尚记》,刊登于南通报刊。以后因为多种原因,此桥改名常乐大桥,而常乐地界又有多条桥梁与之重名,有点不合情理。这次桥梁修建,正名“丹凤桥”,一个名字,一篇故事,一段历史,一缕文脉,会给人诸多启示。

老街改造工程中,还有修造的几条桥梁没命名,其实,有了合适的名字,就有了灵魂,好的名字,还能感化生灵。如百年之前常乐镇有条桥叫“世麟桥”,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传世,所以位置无法定位。但是桥名来历却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隐藏在张謇撰写的《世麟桥记》中,此文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四月初一日(1900.4.29)。全文如下:“通州张氏有佣曰王世麟。张氏故业田,兼货瓷,世麟为荷瓷行粥,勤苦质直,出诸佣上。无它嗜,独嗜酒,日饮二三十钱,未尝及醉,岁有羡蓄。佣十八年,积钱百余千。无子。光绪十年,年六十四,病且死,语张府君:死用蓄备敛葬,余为造石桥一,以名名,桥不圮,名不死。府君曰然。死如其言,罄所余不足市石。逾十年府君卒,詧、謇贷而益之,成府君诺。名桥世麟。世麟,扬州江都西麻镇人。”

王世麟是个鳏夫,在张家的瓷器店里帮工18年,积攒一些白银,临终前托咐张家帮他用遗资造一条石桥,造福后人。后来,张謇、张詧弟兄为他完成遗愿,石桥命名世麟桥。

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穷苦老人身上出现如此善举,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时过百年,温度尚存,实在令人感动,值得世世代代常乐人学习,值得世世代代常乐人骄傲!

张謇撰写《世麟桥记》,当年曾被刻勒于石,2020年6月,常乐人金源先生无意间在祖屋里发现了这块在碑,并捐赠给张謇纪念馆。

还有南市河上修建的码头很漂亮,但没题名。如果叫胡家码头也很好。胡克信开垦这方沙田的时候,以水上运输为主,有了这个名字的码头,常乐地方的历史文化就有了起点,故事也有了开头。

游历获得新生的常乐镇状元街,是一种沉浸式体验,你一定会得到张謇遗留事业的启迪,思考人生的意义;你一定会被张謇的博大胸怀温暖,高尚精神感动;你一定会觉得张謇的形象更加亲切、伟岸,高尚、鲜明。诚然,张謇是企业家的先贤和永远的楷模。

(作者单位:海门张謇研究会)

(原载《张謇研究》2021年第4期)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