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张謇的典范意义和时代蕴涵
发布者:黄正平 吴昊翔 黄 健 发布日期:2022-10-2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高度称颂张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实业人生突出表现为“梦想理想、创新创造、实干苦干”思想品格和行为特征,其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企业家榜样意义生动体现在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这是张謇作为近代杰出企业家的精神特质。新时代,我们要见贤思齐、学习张謇,进一步激发、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关键词】张謇;爱国;企业家;新时代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高度称赞张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他深情地回忆说,“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当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视察调研,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业绩展陈,再一次称颂张謇及其企业家精神。94年后的今天,张謇真正实现了生前所说的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是1894年甲午科状元,曾出任江苏省咨议局议长、民国政府实业总长、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一位近代史大家在著作中评价:在19世纪末新陈代谢的年代,张謇以使命为学校,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在南通具体尝试、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一开始就由英国人把持的海关税务司署名劳福德的英国人,首先提出了“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他在1932年12月10日写于上海海关的《海关十年报告之五(1922—1931)在第十八部分开头写道:“通州之繁荣,如上一次十年报告已提及的,是由于大战时期的繁荣和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努力而造成的。由于前者的崩溃和后者的去世,通州市况已日见暗淡。”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人评价里用了“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这样表述。

2002年7月26-27日,一位八旬老人穿行在南通的社区街巷,科学家的眼光洞见江海平原的又一宝库。他叫吴良镛,中国规划大家、中国建筑大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作出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判断。他认为,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是中国人基于中国理念,规划、建设、经营的第一个有代表性城市。

作为造福桑梓的先贤、实业报国的典范、地方建设的楷模、近现代化的先驱,“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属于他那个时代,为什么又能超越他那个时代,张謇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其时代内涵又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张謇作为企业家的非凡业绩和巨大成就中分析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形成与时代特点,增进对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理解,以培育更加壮大的“张謇式”企业家群体。我认为,作为早期优秀企业家,张謇实业人生突出表现为“梦想理想、创新创造、实干苦干”思想品格和行为特征,其实业报国、实干兴邦的企业家榜样意义现在可以理解这样几个方面: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这是张謇作为状元企业家的精神特质,跨越时代又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他留下了有限的有形资产,更留下了无限的无形资产。企业家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文化财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企业家精神,强调要保护和激发以及弘扬企业家精神。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毫无疑问,应当具有理想理念、创新创造、依法依规、实干苦干的精神世界。而我们在新时代学习爱国企业家张謇,就是要正确认识历史、认真学习历史,在历史逻辑和发展逻辑的结合和统一中认识和把握张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情怀,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张謇企业家精神超越时空的崭新社会价值和意义,特别是爱国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坚定的意志、执着的毅力。

一、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

“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正所谓“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近代民族棉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办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是近代民族工业的翘楚;他推动废灶兴垦,在黄海滩涂上推广植棉和棉种改良,推动了苏北沿海棉垦区的形成;他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南通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他宣扬“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积极支持科学普及和技术应用;他号召并践行“地方自治”,对南通进行全方位经营,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大规模的水利、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批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创设,使南通从一个落后的小县邑转变成一座闻名遐迩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张謇的爱国主张和救国实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注定张謇并非一般的“学而优者仕”的恩科状元。“大魁天下”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面对战争败势,张謇愤而上书弹劾怯战求和的李鸿章,并以其对日朝形势的熟悉,不断为翁同龢等“主战派”献上计策,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卓越胆识。当年9月,张謇因父丧回乡守制,其间在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授意下创办团练,以准备对付日本可能的侵略。1895年底,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创办大生纱厂。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张謇逐步形成“实业救国、改革维新”的主张。他在代张之洞拟定《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预备巡幸之所”等诸多建议,为中国自强御侮积极地出谋划策。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张謇又提出《论农会议》《论商会议》《农工商标本急策》等策论,继续参与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变法活动。

张謇作为一个读书人,但却不是那种只会坐而论道,而是自觉起而行之的人。他说过,“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当时,现代工业正在兴起,一般人都不知道工厂是何物,而他率先投入,义无反顾。作为企业家,张謇领导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是重视产业链建设,二是重视人才作用,三是重视品牌推广,四是重视创业教育,五是重视诚实守信,六是重视国际营销,七是重视以身作则。很多人对张謇从状元到企业家的角色转换不甚理解,其子张孝若在文章中披露了四点:一是祖父去世,父亲名场欲望低落;二是国势危迫,要使中国不贫不弱,唯有振兴工商业;三是为读书人出气、争面子;四是大暴雨中目击文武百官接驾太后慈禧的强烈刺激。鸦片战争后,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激烈碰撞,中国一步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国亡家破之祸时时笼罩在中国人的心田,人们担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波兰、印度、埃及或者罗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仁人志士们苦苦寻觅救国良方,张謇无疑是其中勤勉而杰出的积极探索者之一。张謇说,“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亲身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历史巨变,更加激发起他奋起学习效仿的热情。事实上,爱国不仅是贯穿张謇一生的主线,也是其全部实践活动的中心点和出发点。爱国就要有强国的责任担当,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作为有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企业家,张謇继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以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投身于救国的实践之中。与此同时,作为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一代儒商,张謇认为,爱国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具体活动之中。他在《垦牧乡志》中表示的“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就是说爱国必先爱乡,读书人承担报国之责应先从建设家乡、造福桑梓起。张孝若在为其父亲所作的传记中也多次讲到父亲的国家意识,书中写道:他认定,一个人要忠爱国家,先要忠爱地方。张謇又说又做,立足家乡南通,经营地方自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南通成为全国所有县中的一个“模范县”,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张南通”“张四先生”。2003年中共南通市委、南通市政府召开纪念张謇诞辰150周年大会,在“实业家、教育家”前首次冠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今天的南通精神是“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其中敢为人先就是南通先贤张謇的历史写照。

二、 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

 “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清咸丰三年(1853),张謇出生于海门区常乐镇一个农商兼作的小户人家。自幼聪颖,4岁入塾,13岁能制艺成篇。父母对张謇不仅寄希望于未来的金榜题名,还培养他自食其力的意识和技能,让他一生受益。由于张謇家庭已经三代无人取得功名,因此被视作“冷籍”,按照科举习俗,冷籍家庭子弟难以再走科考之路。为走上科举正道,经塾师安排,张謇冒充邻县如皋张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于1869年考中秀才。随之而来的是如皋张氏无休止地敲诈勒索,这让张家几乎破产。直至1873年,在海门训导赵菊泉、通州知州孙云锦等斡旋下,张謇学籍由如皋划归通州,方才平息“冒籍”之祸。青年张謇由此深刻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意志品质也得到磨练。

状元办厂看起来容易,在当时实属非常的不易,按张謇当时的身份、年龄、学养都不适合去从事企业设立和经营管理。然而,他自己就以“牛马”称:“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1895年,他开始酝酿创办大生纱厂,历经44个月才开工,其间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大生纱厂经营获利后,张謇随即兴办了大兴面厂(1901年)、大隆皂厂(1902年)、广生油厂(1903年)、阜生蚕桑公司(1903年)、资生冶厂(1905年)、资生铁厂(1906年)等一批企业;创办了大生轮船公司(1900年)、大达小轮公司(1903年)、泽生水利公司(1903年)、大达轮步公司(1904年)、大达码头(1904年)等交通运输企业;举办了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同仁泰盐业公司(1903年),开创沿海垦殖事业;建办了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翰墨林印书局(1903年)、公共植物园(1904年)、博物苑(1905年)、第一高等小学(1905年)、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通海五属中学堂(1906年)等近代一大批文教事业。

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张謇建成了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包括工业、交通、金融、贸易的37家企业,淮南沿海建成了20家相关的盐垦公司,形成了资本额达2483万两白银的企业系统;建成了近代基础教育体系,发起兴建了纺织、医学、农业、商业、水利、船政、刺绣、戏剧等一批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共办学300多所,并支持中国女学堂、复旦学院、中国公学等学校的开办;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气象、市政等设施;建成了博物苑、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等文化设施;建成了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厂、残废院、栖流所、济良所、医院等慈善机构。终于使南通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封建小县邑转变为一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驰名中外的新兴工商业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变革和发展的城市创造,完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更新。美国哲学家杜威称赞南通为“中国教育之源泉”,《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说南通是“人间天堂”,日本内山完造称赞南通是“理想的文化城市”。张謇也颇为自豪地说:“南通县者,固国家领土一千七百余县之一,而省辖六十余县之一也。以地方自治、实业、教育、慈善、公益各种事业发达,部省调查之员,中外考查之士,目为模范县。”

1922年以后,在政局动荡、外企竞争、金融危机、市场萎缩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大生企业系统陷入困境。晚年的张謇仍为南通各项事业操劳、奔波,他说:“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1926年盛夏,张謇不顾年老体弱视察江岸保坍工程,不幸染病不治,终年73岁。

张謇在北京商业学校二十年庆讲话中讲到“强毅力行”四个字,这也是他的人生写照。经历政坛起伏,张謇深感“中国政界亦无有为我发展之地者,为志在求一县之自治”。回到家乡后,他以个人威望和影响力,集中社会资源,对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坚韧不拔,在南通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行动,全力实践他教育、实业等方面的救国主张。

张謇虽出身科举,在而淡泊名利,生长旧时代而趋向新思想,虽富于词章,尤重于实业。南通的建设与实业,为全国之模范,并非偶然。他有今日之盛名,非一蹴而至,期间艰险挫折,非常人所能忍,南通人无不知之。为什么?从张謇的“牛马论”可知一二。在他看来,“众仆”只是为股东们的利益服务的“牛马”。所谓做“公仆”就是要超越某个企业、有限人群的狭小利益,是优先为国家、为社会、为大众谋利益,是“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型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早在1904年,张詧、张謇兄弟分家,在他们的《析产书》中曾以这样的言辞表明二人共同的志愿:“要之此后之皮肉心血,当为世界牺牲,不能复为子孙牛马。”“为世牛马”、“为世界牺牲”是张謇人生观的朴实的表述,也是他躬行实践的人生宗旨。正是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动力,张謇成就了常人所难以匹及的事业。

张謇人生可以粗略地分为前半生、后半生,1895年前,主体是学业,学国学和人文精神,考学20多场次,答理论的卷子,为国家找道路;1895年后,主体是实业,学西学和科学精神,创办数十家企事业,答实践的卷子,为家乡找出路,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虽然没有实现读书、当官的传统双峰,但是创造了从传统走向现代学业、实业上的双峰。

三、 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

“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学习西方、赶上西方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作为状元,张謇也深知祖国已经落后,只能奋起直追。祈通中西,洞明世界大势,竞会五洲文明。张謇博采众长、学习效仿,从而创新成事。张謇其时先进的理念至少有:现代工业理念、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慈善理念,科学理念、人才理念、法制理念、海洋理念,大实业理念、产业链理念、质量品牌理念,等等。

张謇是旧时代文人中少有的拥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人。他试图从请出来、走出去两个方面践行他与世界的接合。延聘诸多外国专家来通治事,邀请中国科学社和美国杜威博士来通讲学启智,采买外国机器设备,仿照美国课程设计安排学校教务等等,接待美国商团,特别是走出去,考察日本教育、实业,在英文报纸上介绍、推介南通,把绣织分局开到了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安排学生出国留学,等等。四书五经的旧思想是张謇的底色,而新理念、科学精神构成了他人生的亮色,新旧交替中呈现由旧向新的剧烈嬗变。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国情,创新引领地方发展。“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张謇在江苏省咨议局大会上的这一讲话表达了他一贯的主张:“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在南通亲力亲为,实质性地践行现代化理念,促进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他拥有全球视界,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贫弱的中国、偏狭的南通可能的发展机遇,探索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经验力争以之比肩。

张謇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已无法闭关自守、脱离世界。他说:“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张謇“观察世界之眼光”所引领的教育政策,不仅仅是要青年学生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培养他们“开门商战”的竞争意识。南通地处偏僻,江海阻隔对南通社会发展有很大空间制约,加上缺乏自然良港和物产丰富的腹地,南通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为流通口岸或者商业枢纽。南通人自古从商意识淡漠,只做本地生意,没有外出经商的习惯。张謇作为先觉者在南通开启近代化进程时,已经意识到近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于是办公司、修公路、开运河、辟航道、置车船,交通面貌迅速改观。然而,更需要改变的是南通商人的精神面貌。

对外而言,他是吴淞二次开埠的总督,规划了吴淞开埠。对内来说,过去做商人,以我们南通人的习惯,即使“闭门”也还能够自活,而今天做“闭门”生意,就不可能生存了。因此,张謇周围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外国友人,除了兴办工贸金融企业及商会、举行劝业展会活动来培育人们经商的意识外,还创办商业学校和各种专修班,培养出“开门商战人才”,成为南通当时具有现代商业精神的“通商”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今天“通商精神”就概括为“强毅力行,通达天下”,正是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的真实写照和精神气质。

有了目标关键在于践行。张謇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一方面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加紧培养技术力量,从而实现企业的增量发展和存量创新。他创办的资生铁厂,集中力量研究英国、日本和南美一些国家织布机、开棉机、经纱机等设备,为大生一厂、二厂生产、添置纺织机器,是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民营机械厂。“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是胡适先生为张孝若编著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时至今日,人们徜徉于江海大地,仍能看到张謇所开创的诸多全国之最: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通海垦牧公司——全国第一个农垦股份制企业;南通盲哑学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中国最早的民营资本集团……难以想象的是,还把绣织分局开到了纽约第五大道。

由此可见,他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多领域、全方位,也是深层次的。“科学发达时代,科学愈进步,则事业愈发展。”张謇认为必须坚持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否则就像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一样拿着手杖点地而行。甲午战争后,国事日非,而一般士大夫仍如井底之蛙识见短浅,认为物质文明如枪炮制造之类,中国自让泰西一筹;惟读书一事乃中国专长,决不可取法于外国。张謇与这些闭目塞听的腐儒不同,经过潜心研究,认识到外洋之强由于学,其工业因“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才能“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其农业则讲求土宜物性,以机器广种植、兴水利。张謇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践行,不仅大力倡导新学,还亲自投身实业救国之中,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虽然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科技水平与后起的一些企业存在一些差距,但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更为可贵的是,张謇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还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的本土化创新。

张謇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革新社会,又改造人,推动农业向工业化发展,推动乡村中国走向城镇中国,为中国现代转型提供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样本,除了南通城市实现近代嬗变外,还培育了唐闸、天生港、海复、久隆、三厂、常乐、三余、大丰等一大批业兴人旺的集镇。人的现代化也伴随其中,农村的裹脚女人成了纱厂工人,准时上班、下班,看戏、游园,而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革新是全方位、广领域的。

四、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

“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任何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张謇这样表述自己社会责任的心迹:“计虽艰,民生实为国本。”张謇在海门乡村,从小参与农业生产,亲历田间耕作之事,熟知农业之艰难,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耳濡目染,加之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可以说与生俱来就具有民本思想。他曾说:“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黄宗曦关于读书人要体恤民艰、救民于水火的思想,我始终铭记于心,只要是与救国济民相关的事,我都视为己任,全力去做,这正是儒者经世济民的本份。”他发现在上海就有好多出身贫寒、处在底层来自南通的穷人,并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周围人,使这些“南通穷人”得到一定救助。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作为儒商,一步步艰辛走向成功巅峰的民营企业家,张謇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为民生福祉大声疾呼、慷慨陈词,也通过自己的实干苦干为改善民生作不懈的努力。

张謇说过,“为众谋利者,士之责也。”他说出了办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企业所获利润之部分,一用来办教育,二用来办慈善。直到70岁时他仍为慈善筹款,每天两个小时,鬻字一个月,后来延续了两年多,而自己晚年所居则名曰“濠阳小筑”。张謇通过兴实业、办教育、广慈善等多种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教卫体,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海滨滩涂等全方位、多层面致力于民众生活的改善,体现了其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责任的思想,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儒家情怀,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篇章。近代控制中国海关的英国殖民者每10年编制一期向英国政府的《海关十年报告》。1921年底,署名戈登·洛德提交的报告,最后一章以“通州”为题,描述南通的经济社会情况后评说道:“通州是一座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 吴良镰先生则得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

张謇说,“公仆”“众仆”是有区别的。公仆为社会,众仆为企业、为股东、为职工,而他办企业立意高远,要“为世界牺牲”,先要做公仆,然后再做众仆,不只为个人财富、企业积累。张謇说,为这个社会,做一分,是一分。最终成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此规模巨大的企业事业,号称当时中国最大的资本集团之一,名列前十。儒生张謇“在商言儒”,戴鞍钢说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儒商”。

五、学习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在新时代激发、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面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索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讲话中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撼终身。”在近代史上,张謇与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样,也在积极探索出路,只是张謇最终没有找到,而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然而,对中华民族来说,都是伟大英雄,只是张謇只能归于失败,留下的必然是“百年梦痕”。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展览馆,反映在南京建立政权的太平天国的油画、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历史照片、力图实业救国的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时仿制的亨利织机实物等,显示着一代代志士对“中国道路”的苦苦探索。

一百年过去,历经革命、建设、改革,从新中国到新时期又到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在了伟大的复兴路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决议》深刻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善于把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世界潮流结合起来,高度肯定“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就是从近代历史和文明成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丰富营养,揭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张謇企业家精神。张謇身上客观呈现、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企业家应当具有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大情怀 大世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就是从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意识、诚信之道 、民生关怀等10个方面展开对张謇精神文化世界的历史叙事。所谓大情怀,就是张謇拥有非常强烈而不同于常人的国家情怀、爱国情操、民族情感、民众情意,充满了使命感、责任感,充满了进取意识、追赶意识;所谓大世界,就是张謇心里的世界之大,是世界的尺度、全球的范围,以先进理念、先进国家、先进技术、先进业绩为价值取向和人生标杆。张謇一手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城”,由他引领培育的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开明精神、包容精神、开放精神滋养了江海大地,至今仍是重要的文化财富。

历史逻辑的意义在于发现其中的奥秘和真谛。前望必先回望,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张謇以一个旧知识分子、清末状元这个元身份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的气概和“舍身喂虎”的大无畏精神,果断抛弃旧文人、旧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习气,起而行之、由我来干,登高一呼、敢为人先,毅然决然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艰辛探索,明知坎坷却勇于面对,明知艰险却排除万难,从主流走向其时非主流的经商道路,然而却是成就了他人生和家乡的双重华丽转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使命感、责任感才使得企业家实践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而儒商张謇真正实现了“贾”与“儒”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他以举办实业解决“失业无业之民”,以兴办教育解决“失教少教之民”,以开办慈善解决“失养乏养之民”现实问题。

状元是张謇元身份,而企业家是张謇的鲜明标识;张謇创立“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是南通成就了他;张謇创设了实业上的丰碑,形成学业、实业人生双峰;新时代,张謇成为中国工商界的先贤、楷模、典范。不管他是不是成功者、失败者,但他一定是积极的探索者。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鲜明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新旧转换时期张謇那一代旧知识分子,在先进理念和西方思想影响下求变图强,“舍身喂虎”、甘为牛马,在创造个人的辉煌同时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方的兴旺,既有巨大的实践价值,又有伟大的先行意义。所以说,从封建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完美转型的张謇与其说是旧时代的状元,不如说是新时代的榜样。他的事业成就地、精神孕育地在南通,然而,他的企业家精神属于全中国、全社会。资本经营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作为历史人物,张謇能够超越时代,而不被历史所湮灭、时光所淡化,是因为他身处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既有时代局限性,又能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和作为,成就了一番堪称辉煌的成就。历史总是记载有抱负并付诸于实践的人物,让人们能常常谈起、永远铭记。当时的张謇已经竭尽全力,包括思想力、行动力。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过眼烟云,而之所以过目不忘,就在于作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贡献,这样的人,应是巨人、伟人。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用自己的心血写出如此的历史巨著,但一定能添加几页,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不辜负青春理想,不辜负一生。张謇作为企业家留下的思考,其实并不局限于企业家续承,作为社会一分子、一个历史阶段的人,都能得到深刻的启迪。

从新中国观照企业,到新时期观照企业家,再到新时代观照企业家精神;从毛泽东同志说张謇“不能忘记”,到江泽民同志为张謇诞辰150周年题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称颂张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到在江苏南通视察中要求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再到企业家精神第一次列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谱系,我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企业家精神的新时代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一方面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历史证明,企业家所激发和创造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从张謇成长道路、思想形成、惟新理念、实业实践、社会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在去世94年后拔得头筹,是因为他作为近代民族危难之时不断救国图强、奋力前行的转型期代表性人物,由农业立国到工业立国,其思想和作为不仅在南通,在全中国都有示范意义。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爱祖国与爱家乡的高度统一,为社会增添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的紧密结合,强毅力行与敢为人先的贯通一致,经营企业实业与经营乡里村落的有机融合。变的时代,他拥有一颗不变的心,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近代史大家章开沅评价他“感动了中国”。对其家乡南通来说,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更为巨大,更为直接,可以说,是他为南通近代化、现代化打下了优于其它诸多城市的厚实基础,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高求远。于20世纪末的中国工商界而言,42岁的张謇起跑虽不是最早,但实际的示范价值、领跑意义显著。张謇遗世的有形资产毕竟有限,但其留给后代的无形资产实属无限。

“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习近平用“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来称赞张謇,并对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提出明确要求:“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要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企业家,超越物质创造了精神,张謇超越历史创造了企业家标杆。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他具有开创性意义、榜样性作用、新时代价值。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制度和文化上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为广大企业家成长、成就和企业家精神孕育、壮大创造法治条件和文化氛围,在全社会真正进一步弘扬起优秀企业家精神。

主要参考资料: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

3. 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4.李明勋、尤世玮主编:《张謇全集》,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5.黄正平主编:《大情怀 大世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

全文约12,400字。

本文得到中华慈善博物馆专项研究资金资助。

作者系黄正平主持202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一般项目“新时代基层理论武装的实践及经验研究”(批准号 20BDJ003)阶段性成果。作者黄正平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联“当代苏商企业家精神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张謇商业与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共江苏省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吴昊翔系南通市通州区图书馆研究员。吴昊翔系通州图书馆研究人员、黄健系南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