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是南通名人,也是清末状元,他以实业救国为己任,在家乡南通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1895年开始创办大生纱厂的张謇先生是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近现代的一位企业大家、卓越企业家。他身上既有爱国大情怀,激励我们前行,更有值得我们在工作上学习的大格局和好方法。
“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这是张謇的一贯主张。张謇一方面积极吸纳西方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以一种通达天下的胸襟、高瞻世界的眼光来把握趋势、超前谋划、创新格局。
学习张謇,纪念张謇,大家更多的是学习和传承张謇的情怀与精神,笔者则从工作方法论视角,交流探讨张謇的工作方法,以益我们的工作。
(一)
看问题,要从更高的格局入手,这在张謇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也是他教给我们的工作方法。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认为“农本”思想无力扭转中国的贫困现实,现代工业“实业”才是救国之路。同时,张謇看穿了当时国际贸易的本质是:国外棉纺织品和钢铁的输入,国内产业资源的输出,巨大的入超造成的财富流失远远多于赔款。
张謇的“世界”眼光,还体现在他善于将西方经验因地制宜地用于本土实践,探索出一条内生型发展模式。
张謇在南通大力践行“棉铁主义”“棉尤宜先”战略,从棉纺织业入手,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维护民众生计。这种内生型发展模式和新旧产业的“联动效应”,开创了南通的工业化成功之路。
我们在南通从事各种业务,也要有更大的格局,更长远的眼光。要跳出南通来看待南通的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摆脱路径依赖,提升经营理念,创新产品,推动板块间的联动。要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积极争取业务资源,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未完,待续)
(供稿: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