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谋定而后动,先务虚后务实
“凡任一事,不可不通盘筹划。”即每办一事,不能不全面考虑、精心筹划。这就是张謇对经营谋略的认识。
1895年在南通创办实业,既受南通小环境影响,又受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大环境影响。因此,张謇选择了契合南通小环境的棉纺织业。第一,纺纱厂的原料棉花产自本地,棉花来源近且较为充足,南通拥有优势明显的原料市场。第二,纺纱厂的产品机制棉纱可销往本地,棉纱市场近且较为广大,南通拥有优势明显的产品市场。第三,纺纱厂的工人来源于本地农民,数量众多,熟稔纺织。南通同时存在创办纱厂所需要的棉花、棉纱,以及农民人力资源三个市场。
张謇的“谋定而动”还体现在发展规划上。大生纱厂初创成功后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对下一步发展,他制定了几项原则:第一,纱厂作为第一家成功创办的大生企业,证明立足江海平原创办棉纺织业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是南通实业的主线。其他企业虽不一定经营棉纺织业,但不应背离立足江海平原这一办厂主线。第二,纱厂既代表主线,又是核心。纱厂应大力支持其他企业发展,其他企业反之亦应与纱厂建立密切联系,或提供服务或补其不足,搭乘便车抱团发展。第三,下一步创办的企业有许多种类,何者先办,何地为宜,也需要“通盘筹划”,由此及彼,有序发展。
在三项原则的基础上,张謇认为进花、出纱是企业的大纲,原材料保障显然是影响纱厂发展的最大问题。南通人多地少,利用原有良田推广种植棉花潜力不大,只有黄海海滩上的盐碱地才是大规模种植棉花的广阔天地。因此,张謇优先在海滩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引进大农方式改造盐碱地,建立大面积棉花生产基地,以夯实纱厂的基础。
企业的运营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纱厂英国设备的后续维修问题,张謇创办资生铁冶厂,聘请专家仿制、研造机器设备或部件。对于纱厂与上海往来的金融需求,张謇创办了淮海实业银行,办理存款、放款、汇兑、储蓄等业务。对于纱厂生产过程中的棉籽“废料”,张謇创办了广生油厂和大隆皂厂……综上,张謇在大生纱厂投产后的再创业路上,由工到农、由农到农,又由农到工、由工到工,一条条由此及彼的路径,一番番“通盘筹划”的思维,一次次因势利导的实践,形成了一家家互相依赖的企业集团。
实际上,我们银行业务发展也是同样需要谋定后动、通盘筹划。我们要在总行的五年规划、五争两工程战略指导下,结合南通的经济发展和分行实际,科学制定分行的五年规划和争先进位方案。规划方案要先务虚后务实,既要有更加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步步为营制定务实的工作举措,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供稿:柏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