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大的视野,就有多大的胸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学习西方、赶上西方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作为状元,张謇也深知祖国已经落后,只能奋起直追。祈通中西,洞明世界大势,竞会五洲文明。张謇博采众长、学习效仿,从而创新成事。张謇其时先进的理念至少有:现代工业理念、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慈善理念,科学理念、人才理念、法制理念、海洋理念,大实业理念、产业链理念、质量品牌理念,等等。
张謇是旧时代文人中少有的拥有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的人。他试图从请出来、走出去两个方面践行他与世界的接合。延聘诸多外国专家来通治事,邀请中国科学社和美国杜威博士来通讲学启智,采买外国机器设备,仿照美国课程设计安排学校教务等等,接待美国商团,特别是走出去,考察日本教育、实业,在英文报纸上介绍、推介南通,把绣织分局开到了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安排学生出国留学,等等。四书五经的旧思想是张謇的底色,而新理念、科学精神构成了他人生的亮色,新旧交替中呈现由旧向新的剧烈嬗变。
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国情,创新引领地方发展。“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张謇在江苏省咨议局大会上的这一讲话表达了他一贯的主张:“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在南通亲力亲为,实质性地践行现代化理念,促进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他拥有全球视界,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贫弱的中国、偏狭的南通可能的发展机遇,探索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经验力争以之比肩。
张謇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已无法闭关自守、脱离世界。他说:“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张謇“观察世界之眼光”所引领的教育政策,不仅仅是要青年学生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培养他们“开门商战”的竞争意识。南通地处偏僻,江海阻隔对南通社会发展有很大空间制约,加上缺乏自然良港和物产丰富的腹地,南通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为流通口岸或者商业枢纽。南通人自古从商意识淡漠,只做本地生意,没有外出经商的习惯。张謇作为先觉者在南通开启近代化进程时,已经意识到近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于是办公司、修公路、开运河、辟航道、置车船,交通面貌迅速改观。然而,更需要改变的是南通商人的精神面貌。
对外而言,他是吴淞二次开埠的总督,规划了吴淞开埠。对内来说,过去做商人,以我们南通人的习惯,即使“闭门”也还能够自活,而今天做“闭门”生意,就不可能生存了。因此,张謇周围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外国友人,除了兴办工贸金融企业及商会、举行劝业展会活动来培育人们经商的意识外,还创办商业学校和各种专修班,培养出“开门商战人才”,成为南通当时具有现代商业精神的“通商”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今天“通商精神”就概括为“强毅力行,通达天下”,正是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的真实写照和精神气质。
有了目标关键在于践行。张謇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一方面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加紧培养技术力量,从而实现企业的增量发展和存量创新。他创办的资生铁厂,集中力量研究英国、日本和南美一些国家织布机、开棉机、经纱机等设备,为大生一厂、二厂生产、添置纺织机器,是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民营机械厂。“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是胡适先生为张孝若编著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时至今日,人们徜徉于江海大地,仍能看到张謇所开创的诸多全国之最: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通海垦牧公司——全国第一个农垦股份制企业;南通盲哑学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中国最早的民营资本集团……难以想象的是,还把绣织分局开到了纽约第五大道。
由此可见,他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多领域、全方位,也是深层次的。“科学发达时代,科学愈进步,则事业愈发展。”张謇认为必须坚持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否则就像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一样拿着手杖点地而行。甲午战争后,国事日非,而一般士大夫仍如井底之蛙识见短浅,认为物质文明如枪炮制造之类,中国自让泰西一筹;惟读书一事乃中国专长,决不可取法于外国。张謇与这些闭目塞听的腐儒不同,经过潜心研究,认识到外洋之强由于学,其工业因“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才能“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其农业则讲求土宜物性,以机器广种植、兴水利。张謇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践行,不仅大力倡导新学,还亲自投身实业救国之中,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虽然大生纱厂等企业的科技水平与后起的一些企业存在一些差距,但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更为可贵的是,张謇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还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的本土化创新。
张謇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城镇化,革新社会,又改造人,推动农业向工业化发展,推动乡村中国走向城镇中国,为中国现代转型提供了城市快速发展的样本,除了南通城市实现近代嬗变外,还培育了唐闸、天生港、海复、久隆、三厂、常乐、三余、大丰等一大批业兴人旺的集镇。人的现代化也伴随其中,农村的裹脚女人成了纱厂工人,准时上班、下班,看戏、游园,而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革新是全方位、广领域的。为此,张謇文化方面也有很大作为和贡献:一是创办文博事业,二是推进戏剧改良,三是促进文化交流,四是开创文明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