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謇与南通的关系,无论是对张謇本人还是南通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非常 密切”,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为一体。不过,这种密切关系到底该怎样具体描述呢? 以往的大量研究成果似乎都涉及于此,但在系统论述方面又令人难免有意犹未尽之感。新 近由张新科、秦志林编著的《一个人和一座城:张謇与南通》(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 版)分别讲述了张謇“是怎样一个人”“建了一座怎样的城”“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三个“大故事”,每一部分又分别包含若干“小故事”,全书图文并茂,情理并至,在张謇与近代南通关系研究方面可谓别具一格。
张謇与南通的特殊关系由“张南通”一词便可看出。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以某地称某 人之例,如古代的谢宣城(谢朓)、韩荆州(韩朝宗)、韦苏州(韦应物)、柳柳州(柳 宗元)、王临川(王安石),近代的李合肥(李鸿章)、翁常熟(翁同龢)、康南海(康 有为)、谭浏阳(谭嗣同)等,但其中蕴含的人—地或人—城关系都不能与近代“张南 通”相比。 与其他以出生或为官之地命名者不同,“张南通”有多重含义。其中固然有张謇出生 在南通海门厅常乐镇,是南通籍名人的原因,更主要在于他全力以赴建设南通,并最终将 其打造成“近代中国第一城”。
家乡南通在召唤
张謇与南通的“故事”,与他在南通的亲情有密切关系。张謇是个孝子,从其早年日 记中不难看出,他对母亲的感情很深,父母的教育对他的人格养成和理想形成产生了重要 影响。据张謇自撰年谱记载,他第一次去南京做了一段时间幕僚之后,回家将辛苦赚得的 一百两银子交给父母,母亲命他将钱供于祖先神位之前,并非常严肃地说道:“通州有名 教书先生一年所得也不过如此,你一出门即有此收获,一定是孙公知道你家贫,有意资 助,望你奋发向上。你须记住此恩,不可当作自己该得。此后必须自强,不可较易受恩。 尤其不可得非分之财,有辱父母声名。”张謇听罢,既惭愧又惶恐,声泪俱下,牢记在 心。当张謇再次出门时,文化程度不高的母亲以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哲言对他进行“切 诫”:“闻誉当如闻毁则学进;闻毁当如闻誉则德进。他日任事,亦当如此。”张謇一生 任事,坚忍不拔,与母亲的教导不无关系。
张母提到的“孙公”是早年做过江苏通州知州的孙云锦,是张謇的“父母官”,后来 又带张謇走出南通,可以说是张謇的“恩人”之一。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技艺对张謇产生 了不小的影响,张謇一生敬之以师,感之以礼。除了孙云锦,家乡还有许多师友,对张謇 帮助有加,充满期许,既激励着张謇不断奋进的决心,又牵系着张謇的家乡情节。
张謇早年出门时写过一首名为“思故乡行”的长诗,反复吟叹“游子行矣思故乡”, 缠绵之情跃然纸上。其中写道:“读书爱身有大义,千金尺璧青春光。儿但矢此永勿忘, 旦暮犹是爷娘旁。”对于故乡的深情眷恋,一直深藏在张謇心底,故乡犹如他人生的港 湾,在时刻召唤,使他不论身处江湖之远,还是庙堂之高,都不忘“回故乡”。
而张謇的“回故乡”,并不是回到家乡炫耀功名或休养身心,而是更好地“回馈故 乡”。从南通走出的张謇,又回到南通实现自己的理想,家乡既是他人生的原点,也是他 事业的起点。从张謇一生的奋斗来看,家乡是他进行救国“试验”的地方,他要在家乡探 索一套富强方案,然后施之于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张謇一生的功业实现了“家”与 “国”的互通,家乡其实也是他救国的起点。
建设“理想南通”
报效家乡、建设家乡是张謇的夙愿之一。他说自己奉行的是“村落主义”,将建设家 乡的“村落”上升为“主义”,足见张謇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自己的理性追求。他将这 种理念转换为持续的事业心与实践力,从实业、教育、水利、交通、慈善、公益等各个方 面推动家乡的现代化建设。
张謇的后半生,将大半精力用于在南通打造和经营他的理想世界。他的建设从“父教 育而母实业”开始,推展至慈善救助、社会治理、城市规划,乃至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 张謇在南通兴办的实业涉及纺织、冶铁、面粉、榨油、酿造、火柴、印刷、公用事业、轮 船航运、码头公栈、盐业垦牧、银行金融、房地产业等各个领域。张謇本人曾在一份电文 中说道:“下走从事实业二十余年,组织各种公司,如纺织、盐垦等以数十计,资本总额 几达三千万元。”张謇创办的学校,涵盖从小学到大学,从学制教育到职业教育各个领 域。据统计,截至1922年,张謇在南通地区独立创建或主导创办的高等小学校就达60余 所,初等小学校则多达250余所。张謇还大力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各项慈善工程建 设,许多工作都走在当时中国的前列。
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南通各方面的建设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好评,就连外国媒 体、国际人士也对南通青睐有加、赞誉有词,将张謇与中国地方建设的成功模式,甚至与 现代中国发展的路径联系起来,从而逐渐奠定了张謇作为南通“灵魂”、作为南通城市 “品牌”的地位。美国专家撰文指出:“南通本为无足轻重之小城,今能在江苏地图上占 重要之位置者,张謇之力也。”英国人控制的江海关在报告中说道:“张謇是使通州发展 成为一座中国模范城市的主要人物。……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 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
南通养育了张謇,张謇建设了南通,在某种程度上,张謇与南通形成密不可分的共生 关系。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南通成就了张謇。因为无论是实业、教育、交通、 商贸,还是慈善、生态,南通既是他的“实验室”,也是他的“工作室”。可以说,张謇 的前半生发端于南通,张謇的后半生成功于南通。张謇与南通实现了最大的增量式发展, 张謇与南通取得了良好的同频共振效应。
构建“南通模式”
张謇探索出的“南通模式”,首先是一种现代化道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是张謇 等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大批仁人志士都在进行各方面的探索,张謇走出的“南 通道路”,实际上是近代中国众多现代化方案中的一种,民众从中看到了通往中国现代化 的可能路径与实践方案。
实现现代化,摆脱积弱积贫的处境和被动挨打的国运,让民众富起来、国家强起来, 凝聚着近代中国人的期待与追求,但多数人耽于坐而论道的议论,缺乏起而躬行的魄力。 而张謇不仅能“坐言”,更能“起行”,将思想与实践有效地衔接起来、协同起来,从而 构建了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南通模式”。张謇也借助“南通成就”一洗知 识分子“言大于行”或“有言无行”的传统形象。
张謇在南通的多方面建设,实际上也是一种“中国式管理”的建构与运营。张謇创造 的“中国式管理”不仅仅是一种企业管理或经济管理模式,更是一种全方面的区域社会建 设与治理理论。这个理论体系以实业与教育为基点,也就是张謇所提倡的“父教育而母实 业”理念。“实业”与“教育”相生相长,共同构成了张謇建设地方理想社会的两大支 柱。在此基础之上,张謇着力进行养、教、卫等各类社会建设,在推动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发展、提升社会公共福利水准的同时,不断拓展城市公共空间,从而促进地方现代化事业 的快速和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企业家,张謇不仅突破了西方企业家的边界,还更新了西方企业家的内涵。 张謇一方面积极创业,另一方面又秉承中国古代“君子不爱财”的品性,他在金钱面前, 甚至近于苛求自己,实现了从“以身发财”到“以财发身”的转变。
张謇创办的第一家工厂取名“大生”,所取之义就是《周易》所言“天地之大德曰 生”。此外,张謇还有另一种解释:“大利不言,生财有道。”张謇所言“大利”,至少 有两个层面:其一超越了个人之利,是国利。其二超越了经济之利,是义利。除了“大 生”,在张謇所办企业中,还有“广生”“颐生”“阜生”“资生”“泽生”等名称,涵 盖了轻工、日用各个领域,足见“养生”“敬生”与“爱生”观念在张謇现代化建设思想 中的重要地位,“重生”而不是“重利”是张謇创业思想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决定了张 謇作为中国式企业家的境界与高度。他超越了西方商业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俗念,实现了创 业目标从经济效应向社会效应、文化效应的提升。他将实业所得主要用于建设南通,尤其 是投资于一些“不赚钱”的事业,单从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立场与规则看,似乎有所乖 逆,但张謇得到了高于经济利益的回报。
胡适说张謇是一个“伟大的失败的英雄”,既是立于经济学的评价,又非完全依照经 济学规则。如果从企业经营绩效的角度看,张謇可能是“失败”的,但如果从事业影响的 角度看,张謇则是“英雄”,而且是“伟大的英雄”。在某种意义上讲,张謇的企业失败 了,但事业成功了。因为张謇不仅在南通留下了许许多多物质性的建设成果,而且为后人 树立了堪为中国企业家“先贤”与“楷模”的精神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1月12日在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 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张謇的事迹 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 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这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张謇所建树 的中国优秀企业家文化的时代内涵,而且提振了研讨与总结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 企业家建构的“中国式管理”之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信心。
张謇是一个富有“中国故事”的优秀企业家,而南通不仅是讲好“张謇故事”的地 方,更是提炼、总结“中国式管理”的福地。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故事”,仍可以讲出很 多内涵。
作者: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张謇企业家学院特聘研究员 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