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平丨一个人与一群人:张謇和他的创业精英团队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4-03-08

一个人与一群人:

张謇和他的创业精英团队

张謇是清末状元,著名的爱国者,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巨大事业分别以大生纱厂(1895年筹,1899年成)、通海垦牧公司(1900年筹,1901年成)、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筹,1903年成)、博物苑(1905年成)全面起始,拉开了投身工业、农业和教育、文化以身体力行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恢宏序幕。

实业和教育方面的这三件大事便分别主要依托当地花布商人沈燮均、张謇弟子江谦和江导岷而成。此三人是张謇大生早期整个事业为主的相帮互助者,也是张謇精英团队的顶梁柱。1904年,三哥张詧回到家乡南通,遂成为张謇得力助手,形成后来稳定的弟主外、兄主内的基本管事格局。张謇大生基业中襄助者众多,最不能相忘的正是这四个人。张謇也是这样认为,其事业有成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功归“一兄一友两弟子”(张謇语),其中兄指三哥张詧,友为沈敬夫,两弟子即指江知源和江谦。四人中有三人其实都是企业家。张謇孙子张绪武就曾经说过:“模范县”的建成,不只是祖父一个人的功劳。祖父在建设家乡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后来又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的学生参加了进来。张謇广纳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各方面助手和支持者诸多。他们用心、用情,用智、用力,为长袖善舞的“张(謇)南通”奉献才智、出力流汗,张謇也不再是单打独斗。

张謇以宏伟理想和人格魅力引进人才,又以新的社会、新的事业吸引人才。这些有用之人才,客观上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张謇从事大实业、大教育提供了知识体系的帮助和支撑。

01

张詧:事业的成就很有赞襄的功劳

张謇在南通所办如此巨大规模的企事业最离不开的一个人,就是其兄张詧。张詧在家排行老三,张謇是老四,张詧是张謇的三哥,两人只相差两岁。于是,张謇、张詧常常被乡人亲切地称为“张四”“张四先生”和“张三”“张三先生”。

张詧捐官在江西任职。临时借调在京城时,曾与父亲共同力劝张謇参加1894年恩科考试并荣获状元。张謇在通办厂、办废灶兴垦、办教育等一系列事业,人手缺少。在张謇“力劝引退”下,1904年,张詧终于回到南通,开始襄助四弟施展宏大抱负,践行棉铁主义及以后的村落主义。

张詧在贵溪知县任内声誉甚好。因办理民教果断有力,上谕也曾传旨嘉奖。张詧这种工作作风,有助于后来作为“内当家”全力协助张謇而成就一番事业。据张謇唯一儿子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一书中回忆:“这二三十年间,我父创办实业、教育、地方自治,都是伯父赞助一切。大概我父对外,伯父对内,我父规划一件事的大纲,他就去执行;或者我父主持大计,他去料理小常。所以,我父三十年声名,事业的成就,伯父很有赞襄的功劳。”

大生纱厂办成后,张謇又创办垦牧公司。从其时的吕四港到南通辖地,从盐城沿海所属地区再到连云港陈家港,六七百里长、一百里宽的南黄海沿岸,废灶兴垦。在1.2万平方公里的滩涂上,光与张謇、张詧直接关联的农垦公司就有二十多个。一两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发动起来才能办成大事。第一家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由张謇直接主办,自任经理。第二家大有晋盐垦公司、第三家大豫垦牧公司则由张詧领衔任经理,而更多的垦牧公司则是在他俩引领和影响下由他人具体承办。

张謇创办学校后,张詧也追随四弟兴办了多所学校。张謇主持地方建设事务,张詧也是全身心投入其中,可谓张謇最为得力的助手、大生资本集团的主要骨干。应当说,其时南通的一系列事业当然离不开主导者张謇,也离不开作为极其重要助手的家里人张詧。1935年,张孝若英年早逝,自然而然也是由张詧担负起大生资本集团掌舵人的角色。张謇去世13年后的1939年,张詧去世,大生事业遂由张詧儿子张敬礼为主执掌。

张詧、张謇兄弟俩因人生经历、视界、性格诸方面有异,意见不同亦乃常情,可终是难得兄弟友爱之情。张詧七十岁生日时张謇曾作诗云:“生自田家共苦辛,百年兄弟老逾亲。”两人兄弟相长彼此珍视,合作甚笃,一内一外,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遇到矛盾时也是以大局为要、事业为重。如此精诚合作的兄弟档,也正是张謇作为状元企业家干出如此大事伟业的重要缘由之一,也是社会活动家的张謇能抽身投入不断演进的政治活动的条件之一。

02

独一敬夫:所倚以为建纺厂者

创办大生纱厂成功,是张謇作为企业家的最早创新成果,更是张謇之所以成为企业家的标志性成果,是张謇实践“实业救国”梦想的开始。而沈燮均之所以能成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的主要合伙人,一是因为纱厂发展可以促进沈敬夫更大量经销关庄布;二是两人在减厘和增学额、请拔贡中早已经结成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的信任。

张謇最早为大生纱厂筹股时,组织了“通沪六董”的筹建班子,其中包括沪董、通董各三人,通董都是花布商人,沈便是通董之一,在整个筹建过程中也最为得力。张謇曾感激地在《致沈敬夫旧牍跋》中写道:“所倚以为建纺厂者,独一敬夫。”

在纱厂从筹办到出纱的关键时期,张謇除为筹股、开厂在南通与上海之间疲于奔波外,1895年到1901年还执掌江宁文正书院,一度又进京销假三四个月,“厂事悉赖沈君敬夫维持挣扎”。在十分危难中,沈坚持将大生机器全部安装完毕。两人主要靠着书信联系,“殆无十日半月不通讯”。正当纱厂即将办成却苦于缺乏流动资金时,无可奈何的张謇,每天晚间只有和一二好友在大马路泥城桥一带徘徊。后来还是沈来信极力劝说,张才回到家乡。两人商定了背水一战的策略:“尽花纺纱,卖纱收花,更续自转,至不能有花纺纱,到停车而闭厂,以还股东”,才冒着危险一举成功。对此,张謇曾在日记中对沈燮均深表感念。大生纱厂开车后,资金一度极为紧张、困难,是沈敬夫挺身而出,愿以自己所经营的同兴宏布庄全部资力接济大生。

沈燮均可谓杰出的一位“乡里精英”,“忠坦”公正且“勤勉”,威信极高。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写道:“我父办纱厂开始艰难,终久成功,赞助最力的,要推沈燮均、蒋锡绅、林世鑫、高清诸公,而以沈公为最共肝胆。”遗憾的是,后因与同事不和,沈被迫从纱厂引退,自营布业却再次名震其时的奉、吉、黑三省。1905年,张謇在致农工商部大巨载振的信中曾说过:“纱油诸厂,昔恃一友,今恃一兄;开垦、兴学,此恃一弟子,彼亦一弟子;外此非无谨笃稳慎之俦,要皆腹背丛毳之任。” 所“恃”首先点到的是“一友”,即为沈燮均。

有趣的是,至宣统二年(1910),沈燮均之长孙沈燕谋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留学,从事农业化学研究,6年后回国便到大生纱厂任职,担任过大生八厂考工所长,并兼任纺校教授。张謇视之为后起之秀,曾叮嘱张孝若:“燕谋戆直习性像他祖父,而他忠实的美德也像他祖父,我很希望他扶助你,也像我和他祖父。”上辈情缘,儿孙接续,成就又一段史话。

03

江导岷:临难不却之忠者

纺纱需要大量棉花,棉田需要在滩涂上拓荒开垦出来,张謇很快决意投身垦牧事业,围海造田,退盐植棉。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謇在总督刘坤一和放垦大员蒯光典支持下,遂与汤寿潜等人集资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在南黄海边拉开近代以来大规模盐垦活动的壮丽序幕。

凡艰难之事,需要特别肯吃苦、能吃苦之人。张謇所信赖和倚重的,就是其学生之一的江导岷。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七日,张謇找江确定由其来主持通海垦牧公司筹备事宜始,公司创办和发展中江导岷可谓是第一大功臣,倾注了其毕生的心血。

着手开垦之初,张謇巡视规划,坐的都是小车,“在芦苇里边行”,身旁总有江导岷。有一次张謇从老家海门常乐到通海垦牧公司视察,在泥泞不堪的海滩上,张謇一人坐在木制独轮车上,而步行紧随其后的也正是江导岷。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写道:“在最紧急的当儿,我父在天昏地黑的夜间,带了江君等到海边,露立在破堤上,督工拼命的将堤岸加高赶筑。”江导岷一直紧跟着张謇,或许,张孝若描绘的这幅场景就是他俩关系的真实写照。

通海垦牧公司创办之初,慕名前来者众多,然“事劳而俸薄,则不愿留;责重而效远,则不能留”,一二年后纷纷离开。作为学生的江导岷不为所动,依然坚持了下来,居茅舍、食淡饭,开路、辟河日以继夜,成为张謇雄伟垦牧事业坚韧不拔的拓荒者。张孝若如此评说过江导岷:“我父办垦牧公司,劳苦不辞,始终不去,追随最久的是江君导岷。”诚朴坚毅的江导岷,对张謇尊崇有加,更是言听计从。从黑发到白发,一直坚持主持着测量、兴垦繁杂事务。

张謇曾经在《垦牧公司第一次股东会演说公司成立之历史》中,追述了通海垦牧公司创建工程最初三年的艰难境况:“至光绪二十八年、三十一年之风潮,江君与龚君伯厚、李君伯韫等诸人,皆昼夜守护危堤,出入于狂风急雨之中,与骇浪惊涛相搏。”在江导岷等极力支持下,张謇看到滨海一片荒野上出现了一个六七千人的小社会,内心欣慰自不待言,兴奋地誉之“一新世界型雏形”。他希望儿子永不忘记鼎力相助自己艰苦创业的人。1923年,张謇在给张孝若的信中再一次提到:“今于友辈中,察得真有休戚相关,临难不却之忠者,吴寄尘、张作三、江知源、章静轩数人耳。”江知源便是江导岷。

通泰盐垦事务所成立后,江导岷主持全所事务,对淮南的垦事贡献十分巨大。1922年,张謇在《垦牧乡高等小学校开校训词》中也讲到:“垦牧乡自始至今二十年矣。此二十年中公司办事人,自江知源君以下早作夜思,晴作雨思,曾无一日之辍息。”《训词》中深情赞扬了江导岷等一群合作伙伴,尽心尽力于垦牧业之劳苦功高。1924年张謇在《垦牧乡志》里详细阐述了通海垦牧公司的历史和取得的成绩后说:“凡此种种设施,謇以二十年心力,得其弟子江导岷率各执事绸缪惨淡,与海潮争区区二百里之荒滩,成其九万一千七百六十一亩之田。”以此说明江导岷在通海垦牧中的特殊地位和贡献。

04

江谦:师范教育主持策划最得力

张謇与江谦两人的交往,始于光绪十九年(1893)。张謇崇明主持瀛洲书院时,偶然看到江谦所拟文稿,叹为嘉才,随后招入书院读书。时过三年,张謇改任江宁文正书院山长,江谦又跟随一起前往,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张謇遂派江谦入学南洋公学。在老师张謇关心下,江谦不断成长起来,也由学生变为张謇事业上的重要助手。

张謇一生直接举办和在他影响下举办各类学校300多所,而创办平生第一所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则非常艰难,张謇亲订通师“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的校训也可见一斑。张謇除办学外,还得兼顾国内立宪等社会活动,于是“招谦助校务”,成为张謇教育事业的主要助手,由此也彻底改变了江谦的人生轨迹。江谦担任通师囯文教习、监理、代校长、校长前后历时26年,其中全职时间12年,也使江谦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仁不让一生成就“近代教育先驱”。

光绪二十九年末(1904),执教国文课的王国维辞职,张謇立即调江谦承担起王国维的教授任务,江谦在教学的同时又协助张处理繁杂的校务。在张謇授意下,江谦代笔撰写了《师范章程改订例言》,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位一体的教育方针。后又让江谦补缺校监理一职,一干就是七年。1914年,张謇在北京民国政府任职,实在无暇顾及通州师范学校校务,江谦又成为代理校长。1920年美国哲学家杜威先生应邀抵通参观并演讲,感慨道:“南通为中国建设师范最早之地……其最足印吾心目中者,厥惟师范教育”,为之呕心沥血的江谦听后动容。

1915年,经张謇推荐,江谦被任命为在两江师范基础上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任校长,这也为日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建立奠定了基础。2000年,南京大学确定的校歌正是由江谦与李叔同在南京高师共同作词和作曲的。江谦一边在宁担任高师校长,一边又仍然兼着通师校长,可见其对张謇所办教育事业之忠心耿耿。

直接从事高师教育的江谦,对近代教育贡献巨大。1916年,他明确提出体育应“与德育智育为共同之发达”的“三育并重”思想,明确了南高师的德智体共同发展的“三育并举”办学宗旨,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化内涵的教育思想。

张謇对江谦关爱有加。江体质较弱,身体每有不适,张总是以长者谆谆告诫:“弟病大都本质不富,而耗精神于思虑太多,宜于读阳明书外,旁览《楞严经》,外服鸡牛汁,从容以熸火,休息以滋水,毋过虑也。”真正是体贴、周到。正月里江谦有事留守南通,张謇也会邀他置酒以欢聚。师生间情谊深笃。
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一书中,张孝若曾列出其父诸多师友,有沈燮均、江导岷、江谦等,并这样评述江谦:“我父办师范教育,主持策划最得力,学行意识都很优美,而为我父最得意的门人是江君谦。”

后来,同晚年信奉佛教的张謇一样,江谦也皈依了佛教,并重又回到张謇创办大有晋盐垦公司的三余镇,在筑建的自家四合院内安静地念佛讲教,此地现辟有“江谦耕读处”。

张謇去世四年后的1930年,江谦、江导岷共同出资在家乡修建了江湾中心小学,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他们为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2004年3月,我曾携同事专程去江西婺源江湾镇考察,结束前导游带我们来到镇上后龙山雕塑园。一组群雕中,有张謇,有江导岷、江谦,还有应邀担任过大达内河小轮公司协理(襄理)的江石溪,是张謇把徽州此“三江”与通州的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05

亨利克·特来克:政府嘉勉的外国人

关于用人,张謇从不分内外。他在《女师范校友会演说》中有一段著名论述“但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人我之别完全没有的。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其时,张謇所请外国专家甚多,国别先后涉德国、日本、朝鲜约十数个,其中延聘的有一位是来自荷兰的水利工程师亨利克·特来克,他可谓是张謇事业外国专家的典型代表。

亨利克·特莱克其父奈格·特来克,曾受聘在日本治水,亨利克·特莱克出生在东京。民国后,亨利克·特莱克先在上海公共租界工程局任职,后担任南通保特会驻会工程师。
荷兰因为是滨海国家而很早涌现出诸多水利人才,南通开垦滩涂特别需要这方面人才。于是,亨利克·特来克受南通保坍会长张詧所聘从荷兰来到中国,担任南通保坍会驻会首席工程师,辅助张氏兄弟的农垦水利事业。

亨利克·特来克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技术,抵通后即投入工作,两三月后就完成《南通保坍计画报告书》,对长江南通段江潮的流向、流速、水流强弱状况做出科学分析,尤其对筑楗和修堤的保坍方案做了详细规划,让张謇非常满意。他走遍南通各地,相继完成《通境水利计画书》《长江下游通如一带之计画报告书》,对南通水利现状了然于胸。,张謇誉亨利克·特来克“早作而夜思、无寒暑间,有西人办事之勇、负责之专,无西人自奉奢逸之习气”,让时人叹服。

由张詧投资、张謇任总理的第二个垦牧公司——大有晋垦牧公司在南黄海边诞生,在三余镇营建遥望港九孔大闸过程中,亨利克·特来克不幸传染上当时的烈性传染病霍乱,不及诊治,年仅29岁便告身亡。悲痛之际,张謇致函民国政府,提出嘉奖恳求。1918年10月起任大总统的徐世昌遂亲自为其嘉勉,表彰他为中国科技和农水事业所作的特殊贡献,一时传为佳话。

为表彰他在南通三年的贡献,亨利克·特来克被隆重安葬于南通五山,荷兰王国驻沪总领事曾率队来通吊唁、缅怀。荷兰亨利克·特来克后裔继续保持着与南通的联系。

如何让水患变成水利?这是贯穿张謇以治水利民利国思想和一生的一条重要主线。早年,张謇就对淮河水灾给当地民众带来的灾难具有痛彻心扉的体会。辞去农工商总长后,1919年又担任着江苏运河工程局督办,最后也为视察江堤而染病辞世,可谓终老亦于水利。张謇的水利情结,由此可见一斑。

06

宋希尚:整装相送的学子

张謇身边学生辈的实在不少,如江导岷、江谦等,宋希尚是其中重要也是十分典型的一个。被张謇亲手送出去留学的青年才俊有不少,宋希尚是从南通送出去留学的代表性人物。

1919年,亨利克·特来克突然病亡,使三余垦区遥望港建设遭受挫折和损失,是一个小伙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挑起了大梁,解了张謇的燃眉之急,那就是宋希尚。

在宋希尚主持下,遥望港建设勉强完成,张謇正为之欣喜时,年轻的宋希尚提出来要去欧洲留学。张謇先是措手不及,后又予以资助,体现了张謇对人才的爱惜和对知识的尊重。

宋希尚来给恩师辞行,张謇与之倾心交谈,嘱其务必勤学苦学,钻研西方发达技术。临别,张謇束装整履,站在门口相送,一直到学生转弯看不见为止。张謇对人才是如此厚爱并予以尊重,十分难得。

学成归来以后,宋希尚感恩于张謇的无私和资助,回国后又来到大生集团挑起大梁,继续辅佐张謇所创事业,直到张謇去世。

1924年2月,宋希尚著《欧美水利调查录》初版。1923年10月,张謇为《欧美水利调查录》写序,全文约600字。

07

沈寿:合力抢救文化

张謇十分重视教育,亦高度重视文化。现在是大文化观,其时是大教育观,应该说,张謇当时就有一定的文化自觉。他创办博物苑、更俗剧场、伶工学社,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其中,尤为称道的是,与沈寿一起整理《雪宧绣谱》。

沈寿是一个来自江南苏州的优秀女性,是张謇事业中唯一的女助手,也是张謇男女平等思想的体现。

沈寿,擅苏绣,独创仿真绣。两人相识于江宁劝业会筹备过程中,并由张謇从天津邀聘沈寿来通。张謇以事业留人,对她呵护备至,1914年特请她主持女红传习所,后又创建绣织局,并在上海和纽约第五大道分别设有分局,成为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窗口,以此推动沈寿达到艺术成就的顶峰。

身怀绝技的沈寿体弱多病,张謇遂决定帮助她一起整理绣谱,一来完成她的美好心愿,二来可以在更大范围推广。于是,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日以继夜,一起撰写了《雪宧绣谱》这部传世的艺术著作。张謇饱含深情,沐浴、熏香后亲笔为沈寿著作题签,用心之极。张謇称“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为双方交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张謇定名《雪宧绣谱》,交由翰墨林印书局出版发行。次年上半年,《雪宧绣谱》“已到上海,各书坊皆有发售”。该书后来又由商务印书馆译成英文,以《中国刺绣术》为书名向海外发行。

张謇与沈寿两人可谓艺术知音、事业知己,生动体现了企业家与艺术家共同的事业和情感所系,也为后世留下“世界美术家”沈寿珍贵的传统文化杰作,堪为经典、佳话。章开沅先生曾说,张謇与沈寿之间的深厚情谊,建立在相互深切理解的基础上,并且有共同的美的追求作为联结纽带,属于一种高尚的情感境界,所以很难为当时世俗所真正认识,但已经彰显其深远知音文化的影响与后世。

08

余论:众人拾柴火焰才高

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乃张謇一手缔造。“一个好汉三个帮”,张謇践行实业报国、教育救国梦想,主要是早期由一个志同道合、能众志成城的核心团队。如大生实业主要依靠张詧、沈敬夫,农垦业则由江导岷担纲,农垦业则由江导岷担纲,如果没有这四个主要助手,就没有张謇对工业、垦牧和教育事业的开辟。其实,张謇广纳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各方面助手和支持者远远不至这几个,还有从国外邀约来的,送出去到国外留学的,以及优秀的女性人才。其实,张謇广纳本土人才和外来人才,各方面助手和支持者远远不至这几个,还有从国外邀约来的,送出去到国外留学的,以及优秀的女性人才。如金沧江、沈寿、欧阳予倩、王国维、孙支夏……这个名单还可以很长很长。这充分说明一个人与一群人的辩证关系。新时代话语体系下阐释张謇企业家精神,阐释张謇的状元企业家人生,也恰好说明了一个人与一群人相互之间密切的关系。

纪念张謇,我们也需要铭记这些相助张謇并对南通近代开拓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

(本文由黄正平授权在“新志坊”公众号发布,图片由作者提供。)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

© 2022 张謇企业家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6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