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节到来前夕,习近平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对教育家精神作出精辟阐述。2020年11 月12日,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生平展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习近平强调,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题 记
张謇近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对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文化滋养和历史启示
黄正平
2023年9月,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代表党中央,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在信中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并首次提出、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的科学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作为清末状元,同为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的张謇,其提出并坚守的“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舍身喂虎”、“甘为牛马”,“道德优美,学术纯粹”,“学必适于用,用必适于地”,“不锻炼之,无有成材者”,“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等先进的教育理念,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近代实践活动和丰厚历史基础。张謇教育家精神,既代表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代表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双重属性,值得新时代吸收、利用和进一步学习、借鉴,在张謇身上汲取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文化力量,在张謇教育家精神中汲取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一、企业家教育家并举同在的张謇及其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家光辉业绩
张謇,江苏南通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江苏南通观看张謇生平展时,又强调指出,“我这次专门来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
张謇作为科举制度宠儿,转身高举科学大旗,相继成为近代企业家、教育家。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一生办学无数,涉大中小学为主体的教育各方面,除了集中体现出企业家精神外,还全面展现了教育家精神。他以举办实业解决“失业无业之民”,以兴办教育解决“失教少教之民”,以开办慈善解决“失养乏养之民”问题。以南通为中心的巨大的事业版图,张謇以起始的大生纱厂(1895年筹,1899年成)、通海垦牧公司(1900年筹,1901年成)、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筹,1903年成),先后拉开了投身近代工业、近代农业以实业救国及其教育救国的恢宏历史序幕。早年执掌多所旧式书院的张謇,对教育颇有兴趣,也有刻苦钻研,更有诸多心得。殿试考上状元后,在中国内外交困的现实面前,张謇 “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渐趋成熟。在他看来,两者是并举的,所谓“迭相为用”,启民智、开风气,重在教育,而实业又为教育提供了难得珍贵的“初乳”,张謇遂用“实业为母、教育为父”比喻之。他的理念是大教育、广义的教育,以通达天下的眼光,直接举办、倡导举办的除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还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涉猎足够广,且不只在南通一地,其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是他及所引领的精英集团办学类别较多、贯穿时间较长、成就也较为显著的一大领域。从张謇带领南通精英集团率先所办多门类、广覆盖的近代教育体系实践所体现出来的适应时代所需、先进理念引领、坚持科学态度、切合本地实际、关注思想品格等诸多务实理念、崭新观念。
新中国成立后又随高校院系调整,而播及更广,在他及引领下办学达370多所。不尽如此,还创办了更俗剧场、博物苑等,把社会文化事业也纳入广义的教育。张謇坚守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理念,其教育思想与实践对同时代的陈嘉庚、卢作孚和无锡荣氏兄弟是有鲜明榜样作用的。作为新型教育的带头倡导者、躬身实践者,张謇本人也义不容辞地担任过江苏教育会会长、全国教育会会长等诸多教育领域的职务。
在家乡南通张謇以一己之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在实业和教育上双轮推动、双向推进,物质发展和文化进步成效十分显著。他以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为目的,推行棉铁主义和村落主义,在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其在南通的整体业绩和历史开创被两院院士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新时代,又生动焕发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爱国教育家的楷模的精神文化力量。其时,在张謇周围,还集聚了一批近代教育家,如张謇学生、曾任通州师范学校校长和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的江谦。张謇就曾说过,其事业有成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功归“一兄一友两弟子”,其中兄指三哥张詧,友为沈敬夫,两弟子即指江谦和江知源。还有,与张謇共同创办银行学校和商业学校的通州商会会长刘桂馨,“承其先姑谋兴女学之志,日思所以继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范姚夫人,创办如皋公立师范学校的沙元炳等。以张謇为龙头,构成了近代南通教育家群体。
近代控制中国海关的英国殖民者每10年编制一期向英国政府的《海关十年报告》,1921年底发表署名戈登·洛德提交的报告,最后一章以“通州”为题,描述南通的经济社会情况后评说道:“通州是一座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1922年张謇所办实业出现危机,日本财团委托驹井德三来通调查。他在《张謇关系事业调查报告书》中对张謇推崇备至,“(张謇)所怀之理想,数十年始终一贯,分头于实业交通水利之建设,醉心于教育及慈善事业之学理,乃唯一主新中国之创造者。” 在上海出版的英文版《密勒氏评论报》评价南通是“人间天堂”。日本内山完造更是称赞南通是“理想的文化城市”。1983年,费孝通考察南通博物苑后题词:“南通是中国现代启蒙之地,张四先生(张謇)高举远瞩,虽有其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后继(者)应当表现出我们(的)敬意,继往开来,为四化贡献力量。”
二、张謇近代教育理念与实践为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提供历史文化基础和滋养
自诩“鄙人执役于通州一隅之实业教育“的张謇,作为近代南通实业家、教育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格和文化情怀,为新时代科学认识、历史总结、精辟概括教育家精神,提供了人文基础、历史借鉴。应当从张謇教育家理念和实践中汲取塑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历史营养和文化滋养。
(一)理想信念: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
国家利益、救国报国既是张謇办实业的初衷,也是他办教育的目的,忠诚爱国是状元出身的企业家、教育家精神世界的灵魂和核心。儒家思想和优良传统是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在张謇身上首先就是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不是为小我而是大我。清宣统三年(1911年),张謇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发起词》开篇就开宗明义:“有世界智识,而后可以知一国之地位;有全国智识,而后可以谋一部分之日利益。“(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发起词》P183)对爱国家与爱家乡的关系,张謇号召大家“爱国先爱乡”,以“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的强国担当,创办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成为近代民族工业的翘楚;推动废灶兴垦,在黄海滩涂上推广植棉和棉种改良,促进了苏北沿海棉垦区的形成;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了各类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通过科学的城乡规划,对南通进行全方位经营,一大批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使南通从一个传统、落后的县邑转变成一座闻名遐迩的近代工商业城市,民国时期的“模范县”。可以说,爱国爱家乡爱民众是张謇企业家教育家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他作为企业家、教育家开展实践活动的动力之源。张謇坚定的爱国主张和艰难而卓有成效救国救亡实践对以实业和教育为领域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张謇办实业,重要的目的之一是推动教育,启发民智,以为国家培养人才,树立正当社会风气。所以,早在光绪六年(1880年)农历9月13日,张謇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国家人才,必养之有素,教之有道,用之而不乖其宜,乃克士无废才,官无倖位,功名集而长治久安也。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通州师范学校。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月,他在《通州师范学校议》一文中就提出:“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无古今中外之通义也,况图国家强立之基,肇国民普及之教育乎?” (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通州师范学校议》P62--63)开宗明义,办学目的是为普及国民教育,树立国家强盛之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张謇在撰写《初等小学教育必须改良之缘起》一文时,开头也表明:“国何为而须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有国而已。能有国之终效,使人人任纳税当兵之责,多数无怨望而已。” (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初等小学教育必须改良之缘起》P150)对于教育与实业关系,张謇坚称“父教育而母实业”。他规划、建设和经营南通,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农工商诸实业,大中小学为主体的教育各方面,慈善。张謇曾阐述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以及慈善,以及公益。”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謇在《正告通五属各小学校教员文》一开头便说:“过渡时代之始,筹教育广及,固难;筹广及教育之财政,尤难。“(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正告通五属小学校教员文》P115)怎么办?张謇用企业所获利润之部分,一用来办教育,二用来办公益和慈善。认识到现代商业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 “进退”之当时、当地的重要性,张謇引领周围人立即付之于行动,开始创办商业初等学校,以变革出新商业人才培养方式:“各省府、州、县皆观望徘徊,而鄙人与商会诸君急于举办者,徒以世事汹危、商战日亟。”(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P193)张謇还坚持认为,“公仆”“众仆”是有区别的。公仆为社会,众仆为企业、为股东、为职工,而他办企业立意高远,要“为世界牺牲”,先要做公仆,然后再做众仆,不只为个人财富、企业积累。南通的社会事业一直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张謇将个人的入大量用于公益事业,具体出资难有确切的统计。张謇去世前一年,谈到他对教育、慈善等事业的资助说:除纺织专门学校和通州师范外,他和叔兄每年承担的费用有教育事项58440元、慈善事项22560元、公益事项4080元,总计达85080元;二十余年来,“除謇自用于地方,及他处教育、慈善、公益可记者一百五十余万外,合叔兄所用已二百余万。謇单独负债,又八九十余万圆”,资助的金额是非常大的。
(二)道德情操:舍身喂虎,甘为牛马。
一生读书的张謇,深知办教育、教育人当率为人先、言行高尚。觉醒并逐渐自觉起来的张謇,以一个旧知识分子的状元、具有新思想的近代企业家这样的元身份,“舍身喂虎”、“甘为牛马”,以舍我其谁的大无畏精神,果断抛弃旧文人、旧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习气,起而行之、由我来干,登高一呼、敢为人先,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艰辛探索,明知坎坷却勇于面对,明知艰险却排除万难,成就了他人生和地方的双重华丽转身。张謇曾说过,“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 “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清光绪是三十年(1904年),张謇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强调:开明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然则今日国势之危,正近我全校诸生热心普及教育之猛力药,下走为之破涕而笑,看着幸福。“(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师范学校开学演说》P77)视办学兴教为幸福来源,以甘为牛马的姿态不懈奋斗着。张謇说,为这个社会,做一分,是一分。张謇说,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他求贤若渴、爱惜人才,应用尽用了一批外国、外地和本地人才。
对家庭教育也是如此。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知识教育,更要有品德、品行培育,包括对金钱和财富的态度。张孝若曾经回忆说,“我祖父、我父,一生不爱私财,和不取非份的财,实在有点得之历代遗传的天性和家教”。中年喜得儿子,张謇却决“不至溺”。张謇也这样用良好家风以教育后代。在病重之时,他这样对儿子说:“我死后非但没有钱给你,恐怕还有债留下来给你背。”“我难得有一个和我一样不爱钱财的儿子。”在张氏家族,这一财富观代代相承相传下来。
张謇注重激浊扬清,通过定校训、家诫,立规矩、规则,坚持以清正思想贯穿于一生。在学场、官场、商场诸多领域均有表现。有15所各类学校的校训就是张謇亲自制订的,如通州师范的“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女子师范学校的”服习家政,勤俭温和“,师范附小新校的”爱日爱群、爱亲爱己“,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的”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商业中学的“忠信持之以恒,勤俭行之以恕“等等。每逢开学、结业,张謇总是借此重要的难得机会,发表教育理念、育人思想,给予勉励、寄托希望。
(三)育人智慧:道德优美,学术纯粹 。
从主持各大书院,到举办各类新学,张謇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和精神品质是人才素养的核心,于是,尤其注重学生精神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是谓人才之必备。张謇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之机,表述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这是张謇就道德与学术关系十分重要也是十分精辟的观点,表达了他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名古屋商业学校参观,校规中特别重视“信用和服从”这两条,参观考察后张謇认为,校方的办学理念非常正确。他在北京和南通两地商业学校发表的所有演讲中,几乎没有一次不反反复复论及学生的精神品质、行为习惯、道德操守、诚信品格的。在商业初等学校,他阐述道 :“商业无道德,则社会不能信用,虽有知识、技能,无所用之。故知识、技能与道德相辅,必技能、知识、道德三者全,而后商人资格具。”指出“学校教师所指导诸生者,固崇技能、知识矣,而道德尤重。”他用“毌谎言、毌占便宜、毌徒取虚名”表明须养成道德之习惯的具体内涵。他分析成功的英国商人和日本商人,特别指明“英为世界商业先进之国,日为后起之国,而其商皆能勤苦耐劳”。(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P195)
张謇在演讲时曾经发出警世之问:“《海关贸易册》商之耳目也,我之商人几人知有此书?几人知有此书何等之关系?所以非有世界观念不可也。”(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P193)张謇可谓心急如焚:“我若闭关自守,更三五年,通州农工商之生计尚可问乎?”(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P193)时不我待,于是直接创办乙种、甲种商业学校等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思想观念的商业人才。“开门商战”,既是张謇开放思想的表现,也是他培养商业人才的大视野、紧迫性体现,给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今天以历史的启示和现实的导引。
张謇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时,特别强调有所成之人才的“强毅力行”品格:“然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北京商业学校演说》P187)由此可见,立人先立德,德才兼备可谓学校培养人才的两大要件,持之以恒、强毅力行是人才成长、学生成才、工匠锻造的必要条件。
(四)躬耕态度:学必适于用,用必适于地。
学为用而办,这是新学区别于旧学的关键。张謇虽是旧时代人物,但是有抱负、有理念、有知识,已经拥有了崭新的精神气象,是早期现代化中、复兴路上具有开创性的标志性人物。新旧交替时期的张謇,其时先进的理念至少有:现代工业理念、现代慈善理念,科学理念、人才理念、法制理念、海洋理念,大实业理念、产业链理念,质量理念、品牌理念等等,贯穿整个办学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是现代教育理念。
怀抱理想又处在积贫积弱危难国情之下的张謇,忧国忧民,梦想在以实业救国的同时以教育救国。在成功创办大生纱厂后不久,立即着手创设通州师范学校,以培养教育专门人才,以后陆续建成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诸门类于一地的相对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一方面培养了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培养了各门类、各层级专门人才,以尽快适应企业事业发展、地方社会进步之需 。张謇早就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先进、科学、系统、整体的大职业教育观,特别是“学必适于用,用必适于地” 精辟论断,引导学生勤学苦学,成长成才。
利于用、学以致用,是一切教学活动之真谛,而适时适地则是所有教育之适用要诀。于是,张謇提出并坚守“学必适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也率先作出示范。1911年6月20日,在民国北京政府农商总长任上,张謇来到北京商业学校发表演说,并以“更“字强调所言:“今日更有为诸君言者,诸君在商业学堂,将来毕业后果何为乎?将就奖励入仕途,弃所学而为官乎?抑用其所学而从事商业欤?若取前者,则学匪所用,商业且与时文制艺等。” 张謇始终认为未来商业人才要学用一致、学用结合。为此,他曾一针见血指出:“既学商矣,而不能业商,不如不学。”(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P194)张謇自己也是结合地方实际,边学边干,学用结合,坚持不懈进行探索实践,终于成就了实业和教育的伟业。
(五)仁爱之心:不锻炼之,无有成材者。
办教育,是张謇爱国爱乡之举,办教兴教也体现了张謇爱师生、爱民众的拳拳之心。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张謇在《师范学校年假演说》最后说:“下走于世界有大痛,故与诸生有深爱。“(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正告通五属小学校教员文》P76)最后又指出:“办学人不畏难而后教有可广,教员有公心而后办学人无所为难。”(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正告通五属小学校教员文》P116)概言之,办学人和教员等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出于公心,不畏困难,乐于奉献。在商业初等学校,他发表演讲,阐说道:“商业初等者,即启牖商业初级之知识为普通商业用。”“学校教育不过使之略知规则及从事之方法耳,学成以后,尚须实习。”为此,他也生动比喻道:“生铜、生铁与烂铜、烂铁等耳,不锻炼之,无有成材者。”(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商业初等学校演说辞》P194)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他强调指出“是以守法不可不坚,而营业不可不敏”,把“守法坚“列于”商业敏“之前。(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银行专修科演说》P278)1902年张謇在《师范章程改定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所谓“武备精神”,就是国民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尚武的精神,具备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优良素质,担当起捍卫祖国的重任。
张謇以宏伟理想和人格魅力引进人才,又以新的社会、新的事业吸引人才。这些有用之事业、有用之人才,客观上说在一定程度上为张謇从事大实业、大教育提供了知识体系的帮助和支撑。张謇送青年才俊宋希尚出国,穿上马褂,整襟肃容,送至开启的正门,又鹄立门口,直至淮海银行转角不见为止。荷兰青年工程师特来克因病去世,张謇希望时任总统徐世昌颁发褒词,得到认同,从而直接勉励了在南通勤奋工作的中外人才。
张謇爱国爱家乡 ,爱教爱师生,值得花钱花时间,自己却节俭有加。一是穿着以平民样粗衣为主,二是膳食以“地皮小餐”为主,三是晚年居所曰“小筑”,四是出行独轮车之“特”,衣食住行堪为表率。
(六)弘道追求: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
张謇既拥有文化情怀、天下情怀,也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甲午战争后,国事日非,而一般士大夫仍如井底之蛙识见短浅,认为物质文明如枪炮制造之类,中国自让泰西一筹;惟读书一事乃中国专长,决不可取法于外国。张謇与这些闭目塞听的腐儒不同,经过潜心研究,认识到外洋之强由于学,其工业因“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才能“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其农业则讲求土宜物性,以机器广种植、兴水利。张謇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践行,不仅大力倡导新学,还亲自践行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当中,借鉴和运用西方现代化经验作为中国现代化探索和示范。张謇在江苏省咨议局大会上的一席讲话,表达了他一贯的主张:“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情,就要有一个省的眼光,办一个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国的眼光,办一个国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作为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在南通拥有全球视界,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从世界大势中寻找贫弱的中国、偏狭的南通发展实业和教育的机遇,探索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经验,力争以之比肩。
张謇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已无法闭关自守、脱离世界。他说: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他“观察世界之眼光”所引领的教育政策,不仅仅是要青年学生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培养他们开放、竞争、世界意识。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议》中就有中外比较和向外学习的理念:“整洁教室内之尘垢,启闭教室内之门窗,排列会食堂之食器,日本学校皆学生为子。“(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张謇全集》第四卷《论说 演说》《通州师范学校议》P65)应当说,张謇在去日本考察前就对日本社会有所了解。借应邀参加大阪博览会机会,张謇于1903年癸卯东游。按照“先幼稚园,次寻常高等小学,次中学,次高等,徐及工厂“的先后次序,比较系统地考察过日本国的教育和实业两大部类。据称,张謇在日本共走访了35所各类学校。张謇在《癸卯东游日记》中写道 :(在青森县)至官立商业学校察视,商业学校校长神山和雄,“校有中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其陈列所甚简”。此次日本学习考察之行,尤其让张謇洞悉这个鲜明道理:与世界竞争文明,不进则退,更无中立,日人知之矣。目睹名古屋商业学校大门楼上赫然写着的“世界我市场”五个醒目大字,激发其“开门商战”的决心和意志,而开门商战的基础和条件正是开门办学。赴日本七十天后,张謇更加注重向日本学习效仿,教育方面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强学观念。
在历时三十年的地方建设中,张謇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国情和实际,创新引领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 1920年,得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来到江苏,张謇立即邀其来通讲学,6月5日—8日四天讲学3场,并考察了20多个机构。杜威称赞南通为“中国教育之源泉”。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张謇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他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一方面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加紧培养技术力量,从而实现企业的增量发展和存量创新。祈通中西是张謇的学习效仿视角,也是创新成事境界。在办学上无不是如此。1903年师范学校办成时,学校才四位教师,其中一半是他引进的日本籍老师。师范教师王国维工资高达70大洋,而日籍教师吉泽嘉寿之丞更高,达100大洋。吉泽嘉寿之丞先后10多年在南通担任教职。张謇让他们在最好的办公楼二楼房间办公,还“为首坐”:用膳时“席用方桌,沿堂北第一排凡六席,总理、监理及四教习各南向为首坐。”尤其重视外国专家和人才,可见一斑。
三、余论
以史为鉴,以先贤为榜样,激发和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习近平对教育家精神的科学论述,深刻体现了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理想信念、人格品质、专业修养、教育态度、教育能力的全面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素养,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新期待。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迫切需要教育家的精神财富和推动力量。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文化是精神培育和精神凝结的最好的优土佳壤。作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实业、教育领域的丰富人生,突出表现为“梦想理想、创新创造、实干苦干”思想品格和行为特征,其教育救国、实干兴邦的教育家榜样意义,主要体现在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这是张謇作为近代教育家独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也是其活力和魅力所在,跨越时代而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他既留下了有限的有形的物质遗产,又留下了无限的无形的精神遗产。新时代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们可以从张謇教育家先进理念及实践活动中汲取跨越时空的丰富经验和历史借鉴,结合学习张謇爱国教育家精神,进一步弘扬新时代教育家精神。
作者黄正平系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张謇商业与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謇企业家学院特聘研究员。曾任中共江苏南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