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过,“张謇确实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无论是就其思想还是就其事功而言都属如此。”张謇从小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一举夺魁却毅然离开官场,转身从事工农商诸项实业,投身救国兴国的生动实践,在南通成就了城市近代化的开创性事业,其敢为人先、甘为牛马的强毅之志、之力、之功,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张謇的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堪称“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
像张謇这样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任何时候进行解读都不过时。2020年,习近平两次对张謇作出评价,研究张謇有了新时代的解读视角,有了新思想的正确指引。在新时代中国式话语体系下解读张謇,近年来我的思索甚多,也有很多想法和说法。身处新旧交替时期的“状元企业家”张謇,人生之复杂,思想之多变,事业之庞大,我们应当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并作出评价。
认识张謇一生有三个维度
一是新旧交织的历史维度。张謇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间,去旧趋新,风云激荡。时代的激流,把张謇推向了一个急剧变迁的世界。善于学习思考、已经大开眼界的张謇,发奋图强,毅然以学习、践行新事物的全新形象跃向实业和教育的广阔舞台。就儒家学说而言,他饱读四书五经;从所言所行来看,他正实现着一种演变,即从封建士大夫、晚清状元向现代意义上实业家、企业家、慈善家身份的嬗变。从张謇身上,我们看到“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胸襟。二是非凡事业的成就维度。张謇创办事业之多、之广、之全,在近代实业家群体中亦属少见。他自谓涉及实业、教育、慈善三大领域,却包涵农工商业、文教卫体、济困助弱等方方面面。张謇当时在南通的所作所为,旨在全域治理,覆盖城市功能主体要素,关乎领域众多。如果据贡献把他的身份全都罗列出来,那也就未免太过庞杂。所以,有必要进行仔细梳理、分析研究,突出重点,彰显主要业绩、主体身份。三是历史评价的现实维度。依据科学历史观看待张謇,就是要用历史学的科学方法、正确路径,把历史与现实紧紧地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作出客观的评价。历经一个世纪,我们再用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态度评价张謇,就有了从容、理性、冷静以及思辨,就有了认识上的洞见、新知和递进。突出主干,去掉并不十分重要的枝枝蔓蔓,反而能彰显其本意、本色、本质。
理解张謇事业有三大领域
即实业、教育、公益慈善,以及企业家(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三重身份。张謇曾阐述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以及慈善,以及公益。”因此,如果只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而没有社会公益和近代慈善,就构不成张謇完整、真实的人生,也反映不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民生情怀,更不能体现张謇作出的所有社会贡献,特别是作为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是企业家的主体身份,突出表现在张謇创建大生纱厂及以后举办的40多个实业项目中。张謇怀揣实业救国的瑰丽梦想,信奉和贯彻棉铁主义和村落主义的实践路径,据时需和地域产业优势,从兴办棉纺工业起步,在南通渐次展开工业——农业——商业的实业道路。从工业到农业、商业各业,从微观到宏观,构筑了作为一个近代城市城乡一体、相对完整、有序循环的经济格局、产业体系。二是教育家的重要身份。张謇早年执掌多所旧式书院,对教育有浓厚兴趣,也有刻苦钻研,更有诸多识见。考上状元后,在中国内外交困的现实面前,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相互关系、贵在实践的认识渐趋成熟。在他看来,两者是并举的,所谓“迭相为用”,启民智、开风气重在教育,而实业又为教育提供必不可少的“初乳”,张謇遂用“实业为母、教育为父”比喻之。他直接举办、倡导举办的除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外,还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涉猎足够广大,且不只在南通一地。不尽如此,他还举办了更俗剧场、博物苑等,把文化也纳入大教育范畴。三是慈善家的社会身份。张謇在南通举办的各类慈善机构有10余家,可见其对慈善的看重,尽心尽力而为。作为具有深厚儒家传统思想的晚清状元,深厚的民本思想促进他更多关心处在社会底层的民众、生活无助的弱势群体。于是,不忌谤言、力排众议,不遗余力、倾心倾力扶弱济困,在他身上体现出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思想和实践的转化与统一。张謇在考察新育婴堂选址鱼池港后,集联两副题新育婴堂。一副分别出自《尚书》和《庄子》,为“若保赤子,与为婴儿”;另一副出自《礼记》,为“养幼少,作新民”。大意是,从婴儿身心出发,去关爱这些孩子,把他们培养为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办慈善过程中,张謇接受西方先进的现代慈善理念,从传统的救济转变为更多的为城市提供底线保障、基础保证,所谓“托底”性支撑。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南通演讲时一语破的:“张謇所做的事情是,他找到了南通这个支点,他要撬动中国的现代文明。”
评价张謇地位有三重关系
一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关系。张謇与南通,二者相互成就。张謇成就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其时南通的辉煌,同时也是南通成就了他人生理想和事业辉煌。当时的南通相对传统、封闭、落后,亟需开一代风气的领军人物。张謇办成纱厂,通过大幅度提高纺纱能力,使本地传统产业链拉长、贯通并粗壮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而且是强大的产业链。100年前的南通,已经建成了以农工商实业为主体的比较完备的近代经济体系,建成了以面广量大为特征的比较完全的近代教育体系,建成了以公益慈善事业为内容的比较完善的近代社会保障体系。张謇经过30年的苦心经营,使南通早期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被时誉“模范县”。二是“一个人与一群人”的关系。如果说张謇作为一个领军人物,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引领作用的话,那由他率领的这个团结协作的创业团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凝聚力强大的精英团队的集体作为,张謇个人再高超高明、再精锐精明,也创造不了庞大的基业。“一个好汉三个帮”,张謇巨人般的人生也恰好说明了一个人与一群人相互之间密切的关系。张謇曾说过,其事业有成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功归“一兄一友两弟子”,其中兄指三哥张詧,友为沈敬夫,两弟子即指江谦和江知源。其中张詧、沈敬夫、江知源等构成了以张謇为中心的近代南通企业家群体。张謇践行实业报国、教育救国梦想的依靠,正是这一个志同道合、能众志成城的核心团队。三是“一个人与一段历史”的关系。张謇从出生到去世,正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诡谲的时代。他出生时正值洪杨之乱,高中状元又恰逢甲午战争爆发,此后又经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等。在这样的大变局中,张謇始终坚守“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强毅力行,做一分便是一分。在一些学者看来,张謇是“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不在自身,而在国内国际时局。今天我们阐释张謇,再来称颂张謇,就是因为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创造了诸多难得的辉煌,留给我们开路先锋的伟岸形象、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拚搏精神,当代中国和南通人民可以从他留下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得益良多。他用奋斗的业绩书写了历史,也把自己写在了历史的光辉篇章中。
研究张謇有多维视角,可按时空,可按事业,可按思想文化等。公益和慈善是他诸多事业的一条历史线索,百年以来张謇研究中都有所涉猎,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性成果为数并不多。本书试图跨越时空,作一综合、相对完整的研究,进行全景式的评述,以回答张謇在探寻地方现代化实践道路上慈善方面的地位和作为,以及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轨迹。实业、实干、实绩,这是张謇留给我们的光辉,也是生动而丰满的实际形象。希望广大读者通过对张謇慈善思想及其实践的了解,能更加多维、多向,多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张謇,在历史和现实的统一和贯通中客观、全面、生动地予以认识和解读。
张謇是一块镌刻在南通和近代中国社会的丰碑,是一位艰难跋涉、荜路蓝缕的开拓者。章开沅先生在《张謇与近代社会》一书的最后写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这样地说,张謇和他的地方事业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会因大生集团的遇挫、张謇的谢世以及国民党对南通的控制而湮没无踪,也不会随岁月流逝而销蚀,相反却越加显得光彩夺目。” 的确,诚如历史学家所言,我们应当始终相信,张謇的典范力量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湮灭。
黄正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张謇企业家学院特聘研究员,南通大学硕士生导师、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任中共江苏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江海文化、张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