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黄正平 | “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实践品格与价值指向——以近代样本江苏南通为例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4-11-27

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鲜明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经济和文化的互相作用,在中国城市历史发展史上,早就有了端倪,绵延不断。像浙江杭州,它既是古都,又是商都,但是,人们更愿意定位它是商都,经济和文化达到顶峰是在宋代,所以,应该是古代人文经济学的巅峰之作。而江苏南通,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一个近代的人文经济学样板。对于江苏苏州来讲,没有机会成为国都,但是,一直是江南地区的著名城市,从辉煌的历史中走来,它成为当代的人文经济学的最有历史底蕴的最新样本。

何为人文经济学
“人文经济学”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学术基础和实践基础,不仅指涉历史的积淀和传承,而且呈现当下的勃兴和发展,更是引领未来的辉煌和伟业。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赋予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义,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容和新路径,彰显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动和重要支撑力量。自古以来,南通崇文厚德、苦干兴业,积淀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扎实底蕴,并生动诠释人文经济学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赋能与助力,更有力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探索。

 

 

人文经济学理论的内生逻辑

文化与经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为成就。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斯也提到“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辩证统一。

列宁曾强调,没有丰富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逐步建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又逐步建成高度的精神文明,才能为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充分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形容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具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守仁义、尊道德、尚和合、讲诚信,在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有力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持续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同时,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南通作为首批进一步开放的沿海城市、万亿GDP城市,其经济发展动能强劲,文化样貌蒸蒸日上,人文与经济比翼齐飞,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人文经济学的近代南通实践

纵观近代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恢宏事业,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实践以人文经济学的理念从事南通城市再造。他深谙推进实业、发展经济必然需要人文条件和支撑,投身工业、农业和教育、文化以身体力行救国梦想。在开创实业之际,他心无旁骛地把精力和财力投身到教育上来,举办中、小学,以提高民众知识水平,创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培养和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又通过创设社会教育、社会文化机构,改善全社会人文环境,给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人才支撑和人文条件。在他的开创和引领下,近代南通“人文经济学”实践,为江海文化进步和中华文明转型“开路”,以30年时间,为南通创造出经济繁华、文化繁荣、艺术繁茂、生活繁盛的近代辉煌。

1921年,戈登·洛德描述,“通州是一座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1932年,劳福德写到,“通州之繁荣,如上一次十年报告已提及的,是由于大战时期的繁荣和张謇先生的企业家精神和努力而造成的”。鲁迅朋友内山完造先称赞南通是一座“理想的文化城市”。中国近代史大家章开沅指出南通在当时被公认为“模范县”。两院院士吴良镛评价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当时的南通,经济和文化双向发展,南通是近代中国人文经济学的一个样本,成为城市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生动典型。应该说,张謇“父教育、母实业”正是文化和经济完美结合的生动体现,20世纪初的南通在人文经济学上对这座具有典范意义的城市作出的一个阐释。张謇所创“中国近代第一城”是理解、阐释、贯彻和实践“人文经济学”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

进言之,“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和“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历久弥坚、熠熠生辉,见证了南通近代历史文化传统和张謇精神文化基因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必要的人文条件和重要的精神支撑,激励着南通人民腾江越海、勇为人先,通过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创造出无愧于先贤、泽被于后辈的伟大成就,让江海大地呈现出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2016年至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诞生江苏长江以北首座“万亿之城”。当前,南通正瞄准打造“中国现代工业名城”目标,奋力再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的新时代荣光。

 

人文经济学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

文化的作用体现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南通人文经济学的未来发展应当而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赋能、以文兴业,为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磅礴的精神动力。

通过进一步树立人文经济是一种在市场活动中以人文价值驱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体悟人文与经济互为发展的必要条件,启发南通未来践行人文经济学要达到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观念优势、思想基础、知识结构、文化条件,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域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直接贡献经济份额的目的。同时,经济的发展要反哺文化,为文化繁荣创造和提供物质上的基础和经济上的条件,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与文化相互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南通要充分认识到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的新质生产力的作用,通过聚焦创新驱动,发挥政策优势,引导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凭依滨江、临海、临空优势,着力建设绿色空间,完善全要素配套,通过顶层设计,超前布局,推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人文经济项目落地生根,以顶层工作牵引,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覆盖的转化落实机制。强化政企协同,通过创新联动机制,积极联动文旅企业、金融机构、电商渠道、网络平台等社会主体力量共同交流行动经验、协商破解障碍问题,真正实现人文经济效益提升。从而进一步开创经济繁荣、人文鼎盛的新态势,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相得益彰的新势能,形成南通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文经济新气象。

一是完善公共配套,丰富城市文化消费市场,促进城市内涵建设提质扩容。通过梳理、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有创新性、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来活跃消费市场,通过搭建人文经济融合共生的“小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滋养的“大需求”,以文化产品的足量提供让文化与城市经济相互助力;通过沉浸戏剧等新潮文化体验,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打造“城市文化潮流聚集地”,让人民群众感受历史与当下、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只有将具体的文化场景转化为人文经济落地实践的窗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才能使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让创造城市财富的新经济源泉充分涌流。

二是聚焦城市特色打造文化亮点,实现城市人文经济创造性提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快速增长,特色鲜明、亮点独特的城市文化,已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巨大动能。南通要进一步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形象,绘声绘色向外界传递南通近代风情和江风海韵,使之成为南通城市个性特征的具象符号,获取媒介化、破圈化、日常生活化的“注意力”“关注热度”,从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激发消费活力、塑造文化魅力、迸发经济张力。进一步加强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近代工业文博生活圈”,普惠文化供给,浸润人民生活。

三是丰富和拓展高质量发展与美好生活的内涵,推动人文经济创新性发展。通过优化南通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社会环境,营造既具功能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又具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地方认同性与社会沟通性的融合,活化南通自然生态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体现历史的连续性、在地的原真性、日常的生活性、本土的内生性和精神的超越性,合理优化自然生态、农事劳作、特色风物、神话传说、地方故事、手工非遗、农品加工、创意农旅等各类产业形态和空间布局,凸显南通人文资源在中华文化的历史谱系和世界文化的现实谱系中位置,呈现南通人文资源的当下意义和未来价值。

人文经济就是以更多元的业态、更有活力的市场、更合心意的产品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数字经济时代的南通,更需要以富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特色的商品文化为核心来贯通生产、流通、消费之间价值链条、文化脉络,延伸和接续南通人文经济文明形态,让南通人民拥有更加殷实的日子,更加智能化的生活。让南通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丰富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南通高质量发展“致广大”的壮美画卷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尽精微”的幸福坐标。

作者杨帆系南通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黄正平系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理事,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张謇商业与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张謇企业家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浏览人数

0513-81006207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166号

226000

© 2022 张謇企业家学院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65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