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謇:近代江海文化的旗手
-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5-07-03
内容提要:所谓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江也好,海也好,仅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文化载体,人们对其开发、利用和创造,才能孕育一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南通江海地域上的原始文化和外域流入的多种文化,之所以能融会发展成为江海文化,是因为近代以来以张謇为旗手的文化大军丰富了它包容会通的个性,打造了它开拓进取的精神,发扬了它爱国近民的品格。所以,张謇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应该像他创造的物质财富一样,得到充分的重视。近代以来,在张謇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在江海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江海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使南通成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催生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张謇先生是引领江海文化发展的旗手,张謇精神永远是江海文化的精魂。
到过江苏南通老城区十字街的人,大概不会不注意到那里的钟楼。那是民国时期的南通地标性建筑,是原南通县公署所在地。钟楼坐北朝南,当年正面高高悬挂着张謇先生在1915年钟楼落成时题写的一副刻在木版上的对联“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意思是,我们所处的这方宝地,从前叫通州,现在叫南通县,这里是长江、淮河聚合之处,是南黄海开端之地。张謇先生写这副对联的时候,他在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搞地方自治已是第二十个年头了,他梦寐以求的一个“新世界雏形”已经初具规模,南通已从一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闭塞的小县城建设成了一个经济繁荣、交通顺畅、文化多元的“模范县”,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乐土”,“理想的文化城市”,北京《神州日报》、上海《申报》等都作了报道和宣传。此时,张謇先生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他用十四个字高度概括地凸显了南通悠久的历史沿革和独特的地理区位,告诉人们,南通江拥抱,南通的文化史就是与长江黄海相伴相生的江海文化史。这副对联让我们感受到了张謇先生开阔的眼界、博大的情怀和特殊的文化张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评价张謇是爱国企业家典范。笔者以为,张謇这位爱国者,既是创造江海物质财富方面的典范,也是创造江海精神财富方面的典范。张謇是引领近代江海文化在其个性、精神、品格等方面丰富发展的旗手。
南通,处长江之尾,积沙成洲,相连成陆,先民赖以耕耘;居黄海之畔,筑堤围堰,开发滩涂,后人依之盐垦。新石器时代,青墩先民拓荒农耕,农耕文化的曙光在北部海安开始闪现。后周显德年间,南通建城,城市文化的意蕴在崇川福地开始萌生。南通地域从北向南、由西到东多期成陆,最早的五六千年,最迟的一二百年,移民多期聚居。明《万历通州志》说 :“州之东北,海通辽海诸夷;西南,江通吴越楚蜀;内,运河通齐鲁燕冀。故名通州。”特殊的江海半岛的地理位置,使不同历史时期来自不同地域的移民,虽然没有统一的文化源头,但其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都与江海相通,这就形成了独特的江海地域上的文化的个性。
这种文化塑造了人,人又创造发展了这种文化。据史料记载,骆宾王、范仲淹、王安石、米芾、文天祥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与这种文化有着历史渊源,而陈实功、冒辟疆、胡长龄、李方膺等以及南通范氏诗文世家更是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杰出代表。
到了近代,正是这方肥沃的江海文化土壤培育了张謇优秀的文化人格,而具有优秀文化人格的张謇又成了引领近代江海文化发展的旗手。张謇高扬近代江海文化大旗,招集了一支文化大军,给南通江海文化注入了强壮的青春活力。南通之所以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正是因为南通在灰暗的旧中国曾经有过一段亮丽的文化历史。可以肯定,没有张謇,就没有今天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可以断言,没有张謇,南通江海文化也就缺少近代独特的光芒。
张謇积极了解世界,办事有世界的眼光。拿教育来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他考察日本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其学国也”。他认识到,“教育者,一切政治法律实业文学之母。”大力发展教育既是近代日本崛起的重要缘由,也是中国改变被列强欺凌厄运的不二法门和必由之路。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一国之兴,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于教育。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有爱国心、不忘国耻、有民族自尊、有大志、能吃苦、见信于社会、身体强健的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形成了“会通中西”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思考问题时能吸取中国传统教育和外国先进教育的优点和精华。张謇说:“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愿诸君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己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忠实不欺,坚苦自立,成我通州之学风。”“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在他创办的各类实业学校和职业学校里,不仅有从中国各地聘请来的优秀教师,而且有聘请来的外国教师、工程技术专家,用他的说法,叫“借才异域,为我所用”。他给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题写的校训是“祈通中西,以宏慈善”。这种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有效地夯实了江海文化的发展根基。
张謇很重视世博会。他认为,世博会不仅是各国产品的展示,也是国家之间科技文化、工艺水平、民族素质的综合竞赛。他要通过世博会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1914年,他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时,组织参加日本大正博览会,展出我国产品八千余件,有陶瓷、美术工艺品、丝织物、棉毛织物、皮毛制品、玻璃制品、饮食品、学生成绩品、古今书画等品种,有70余人得到纪念奖章。为了参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张謇在1913年12月就公布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章程,1914年5月至7月,在江苏、浙江、山东等15个地区举办预展,挑选产品570多件。中国馆展品精美超过各国,参观的人很多,获奖也最多。
在了解世界的基础上,张謇对西方近代文化的形式,如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电影、报纸以及西方建筑等等大胆认同,广泛引进。与此同时,他又对南通不可移动文物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古代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十字街的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它的前身是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建造的用以瞭望的戍楼。1914年,张謇与兄张詧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泰商总会的五千元钱在上海买来巨钟,请南通建筑师孙支厦设计在谯楼前建造了西方艺术风格的钟楼。钟楼的建造,不但保护了谯楼,而且二者中西合璧,成了南通地标性建筑。古寺庙建筑是古建筑中的精华。光绪二十四年诏改天下寺观为学堂,张謇对南通天宁寺等重要的寺庙建筑则采取了保护的方针和措施。
张謇积极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所以他一生交友十分广泛,朋友遍天下。有中外的文人墨客,有实业界、教育界人士,也有政界、军界的人物。张謇不单是中国的文化名人,也是世界的文化名人,他在引领江海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积极创造的产物。单是有江有海成不了江海文化,只有积极开发利用江海资源才能创造出江海文化。张謇勇领时代潮流,善开风气之先,他在实践南通地方自治过程中,充分利用长江、黄海的自然资源,在工业文化、纺织文化、盐垦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水利文化、建筑文化、环保文化、气象文化、校园文化、园林文化、道路文化、桥梁文化、港口文化、航运文化、家居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刺绣文化、服饰文化、戏剧文化、宗教文化、诗词楹联书法文化等方面都有开拓和建树。
江海文化中的海文化部分与张謇的盐垦事业有密切关系,这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篇难写的文章。张謇在南通兴实业,出于国家情怀、百姓情结,首发行动是创办大生纱厂。为了保障纱厂原料供应和增强自助能力,当大生纱厂根基得到稳固,经营有了起色之时,张謇便把眼光转到了农垦事业,他要通过农垦建成自己的产棉基地。清末的中国,不要说边远省份,就是江浙一带人烟稠密的地方,都有不少未垦殖的荒土,因此,朝廷常有上谕叫人民去开辟荒地,为国家兴利益。慈禧太后也有鼓励垦荒的谕旨。时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奉旨要求在江浙等地垦荒兴农。此时,张謇想起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夏天,自己办团练在通、海二境交界的沿海边看到的一大片荒滩,他决心抓住机遇,利用那片滩涂先搞样板,探索经验,来从事办厂后第二步的农垦事业。于是,他四次到吕四一带巡察沿海滩涂,厘定开垦海门、南通两县境内十二万三千余亩荒地。他以慈禧的谕旨为法理依据,多次与刘坤一商谈,寻求支持,并替刘坤一写好《拟变通开垦海门荒滩奏略》,请其上奏朝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正式批准张謇在通海开办垦牧事业。张謇一获得那片滩涂的垦殖权,即着手兴办,定名“通海垦牧公司”。乃派陆师学堂的毕业生去那里测量,全部绘成图本。亲订公司的各项章程及招佃章程,拟订《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启》,“劝集公司之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22日)公司正式成立,开工围垦。在张謇的引领下,经过全体垦民的十年艰苦奋斗,“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矣。”
开办通海垦牧公司,是张謇从事农垦事业的第一次实践,它的成功使张謇积累了一定的兴办农垦事业的经验,树立了兴办农垦事业的信心和勇气。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政府委任张謇为实业总长,后来北京政府又请他担任农商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等职。张謇不为做官而做官,而为做事而做官,为做大事而做大官。张謇利用做官的机会,经世济民,提出系列经济改革纲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力图把开垦荒地的事业推向全国。他在考察调查全国荒地的基础上,民国3年(1914年)制订颁布了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垦荒条例,即《国有荒地承垦条例》29条,后又颁布了实施细则。条例与细则,界定了可垦荒地的范围,明确了承垦者的资格和责任,规范了承垦的程序,拟定了经济鼓励措施。垦荒条例与细则一颁布,张謇即辞去在北洋政府的任职,全力组织领导苏北盐垦事业,逐渐形成了我国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盐垦工程。至民国13年(1924年),从启东到响水出现了近百家盐垦公司。其中,张謇创办或与他人合力创办的盐垦公司就有16家。
张謇从事农垦事业,一开始就有很强的开拓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建筑文化、家居文化、校园文化、道路文化、桥梁文化等的创造意识。
张謇经营大生纱厂的时候常到上海,了解到当时有很多苏北农民在上海干苦力、拉洋车,生活很艰苦。他们之所以到上海谋生,是因为无田可种,无法生活。张謇决心开办苏北农垦事业,在“无垠荒滩上”建起一片片新农村,让百姓有地可种,有家可安。他“图久远者,不计近功”,为了便利佃农的生产和生活,对垦区进行了统一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宏大的水利工程。农田基本建设划分为区、框、排、窕,水利工程则兴修堤、河、沟、涵闸。根据土地的面积和地形划分为若干区,各区划分为若干框,框内自南至北划分为5-6排,每排划分为17-20窕,每窕25亩。在窕之内又分为前部和后部,前部16亩,后部8亩,中间1亩为宅基地。这种“井田”式的农田又与水利工程相结合:窕之间挖窕沟,排之间挖排河,框之间挖框河,区之间挖区河。田间之水排入窕沟,再入排河,排河之水入框河,框河之水入区河,区河之水径入大海。与沟、河配套的则是涵闸,用以沟通全公司的水系。在一些主要出海港口则建大闸,如通海垦牧公司的蒿枝港合中闸(七孔)、大有晋盐垦公司的遥望港大闸(九孔)。这样的农田基本建设布局和水利设施系统,至今还被方家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农垦事业开办以后,大量外来佃农迁入,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张謇也早有安排。在通海垦牧公司招佃章程中就写明,小学校、农学校由公司建筑、修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謇到日本考察,还专门到比较落后的北海道地区详细了解那里的单级小学情况。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在通海垦牧公司创办单级小学,以后逐步推开。各垦区竞相效仿,经多年努力,垦区教育得以普及。
在张謇奋斗的一生中,盐垦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张謇是苏北沿海滩涂开发的先行者,他揭开了苏北沿海大规模垦殖的序幕,标志着苏北沿海开发从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张謇兴办的滩涂开发经营事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关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以通海垦牧公司为样板的苏北农垦区是张謇呕心沥血所创建的理想国,是拓展丰富江海文化的重要基地,利在当时,功在千秋。这是中国农业近代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也是打造江海文化开拓进取精神的一座丰碑。
张謇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时代,也是一批爱国志士苦苦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时代。张謇最终选择的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的文化观也就必然是与实业、教育相关联的爱国救国“使命文化”观。1915年,张謇重建渡海亭、修缮义马墓,纪念文天祥。1921年修缮曹公祠、曹顶墓,并为曹公祠题联“匹夫犹耻国非国,百世以为公可公”,“北郭留名单家店,南山增气曹公坟”,纪念曹顶,弘扬曹顶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两个典型的彰显“使命文化”观的例子。这种文化观,发扬了江海文化爱国的革命品格。
张謇搞地方自治,搞盐垦事业,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解救人民之痛苦。张謇说:“治本维何?即各人抱村落主义,自治其地方之谓也。今人民痛苦极矣,求援于政府,政府顽固如此;求援于社会,社会腐败如彼。然则直接解救人民之痛苦,舍自治岂有他哉!”“余兄弟历办淮南盐垦各公司,无非为地方辟利源,为灶民谋生计,无丝毫自利之意也。”
出生于1916年的南通市原副市长孟桂林先生说,他13岁就进大生纱厂当工人。当时全厂有7000工人,两班制,白班早晨6点钟上班,下午6点钟下班,夜班下午6点钟上班,早晨6点钟下班,“六进六出”,一班12个小时。工人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苦劳动,才为大生厂积累了资金。当时,唐闸乡下穷,农民生活清苦,打短工1角钱一天,在大生厂做工2角钱一天,多的3角钱一天。当时南通一个家庭开销5角钱一天的,属富裕人家,一般家庭开销3角钱一天,生活就不错了。所以,四乡农民对张謇办大生纱厂是拥护的。出生于1912年的通棉一厂退休职员、《大生资本集团史》撰写者之一黄雅松先生说:大生一厂股票分红利时,是将净利款分为十成,按股东得几成、办事人拿几成、地方事业分几成的方案具体分配的。有时,张謇要拿钱办地方事业,股东不肯,张謇说,他是社会的公仆,不是股东的私仆,股东也拿他没办法。(《张謇与近代南通社会》)
通海垦牧公司垦成熟地面积达9万余亩,若并通海一系各盐垦公司合计,则垦成熟地达到70万亩,张謇占有其中相当大的部分。垦牧公司虽然实行的是封建性的租佃制,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把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引进农业,以大农业来解决大生纱厂的原料问题。张謇把开办资金、佃户押租(顶首)和垦熟地历年田租的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河、堤、闸、路”等围垦工程。根据张謇1923年报告,“(通海垦牧)公司实垦不足十万亩,度所用已二百二三十万元”。可见田地收入相当大的一部分确实用于扩大再生产。张謇也很体恤垦佃的困难。他在《保护垦佃通告》中说:“各公司领田之佃,多半是穷户。其种田资本,非出于告贷,即系鬻产做会,本公司体恤保惠之不暇,岂可略予脧削?往者有人效海门下沙粮户盘剥佃户之风,有放春盘、秋盘之事(春豆、秋棉未成熟,先作至低之价)。穷佃但知济目前之急,罔顾后患。往者已矣,来犹可追。今年各公司同人中,若再有此等捉狭盘剥之事,令贷资之佃,只还原本,一面辞歇职务同事,无悔。特此通告。”
张謇很早就在家乡从事公益活动。大生纱厂创办以后,张謇进行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成了“地方自治”,为家乡谋发展,为乡民谋福利。从总体看,张謇在家乡有两个追求:一是办实业追求“利”,二是办地方自治追求“义”。张謇既办实业谋财利,又以实业利润的一部分办地方自治事业,这种见利思义,利义结合,正体现了江海文化近民的高尚品格。
事实不难看出,南通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张謇和人民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向前发展的。张謇在相当程度上了解人民大众的真正、长远利益之所在,并知道如何能将群众的长远利益跟眼前利益结合起来,因此获得了群众的支持,从而借助群众的力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经济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张謇的文化活动思想和实践,必然是近民的。
文化名人余秋雨说:“我在研究城市美学过程中,南通一直是我的一个范本。”通州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具有典型的州城格局,明中叶,东西两侧关厢有所发展。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进行了城市开发建设。他将工业区选在城西北的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狼五山则作为花园私宅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筑有道路相通,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独特的城市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模式极有文化创意。以一个完整的地域对象来整体规划设计建设城市,张謇是中国第一人。
张謇对旧城进行了合理扩建。在主城区南门外与桃坞路建设公共行政设施和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设施,在濠河畔兴建学校、博物苑、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在长桥以西的西南濠河两岸边建东、西、南、北、中五公园,配置西式的建筑群点,如东公园的电影场,西公园的京剧场,南公园的千龄观,北公园的观万流亭,中公园的魁星楼等等,小巧玲珑,色彩调和。此外,在北公园设置弹子房、响箭场、网球场,提倡尚武;在东公园专为妇女儿童设置游戏器;在西公园建游泳池,借以养成航海之技能。岸边室旁种植垂柳、碧桃、芙蕖,回波倒影,幽雅而有诗意。张謇还在濠河上建了些桥梁,如东南濠河上的启秀桥、怡亭桥,南濠河上的一、二、三、四公园桥,西濠河边的跃龙桥。这些桥是濠河边的交通动脉,也是五公园的联系纽带。1917年,通明电气公司创办,开始用电照明,城市的夜晚也生动而美丽。
在主城区建设中,张謇十分注意排灌通畅,改善环境。濠河是环绕主城区、市民饮用洗濯的大水库。后周显德五年(958年)筑城取土,将四周的水洼作了加工,有的地方开通连接,有的地方裁弯取直,形成了护城的濠河。明万历年间,进一步开挖疏浚,“浚深一丈二尺,广一十五丈,周三千三百六十丈”,始成绕城濠河的雏形。张謇又鉴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濠河曾干涸见底、鱼虾绝迹的情景,于1925年整治西南濠河、西濠河、东濠河计467丈,疏浚连接濠河的支河如红庙子河、郭里头河等十条段计1446丈,形成网络分明的濠河水系。同年在大有坝建西被闸,修盐仓坝闸由任港直通长江,建姚港涵洞直通长江,旱时纳潮引水,涝时开闸排涝,平时定期开闸排污。这样水流通畅,水质良好,名副其实地起到了城区供水、排水、排污的作用。张謇是在努力以一种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使城市净化、绿化、美化、香花,成为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使人民有一个安居乐业之所。
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仅仅基于城市观念,而是谋求城、镇、乡村的整体协调发展。他的城市建设思想乃基于中国农耕社会,从村镇到城市发展综合思考,对分散的村镇与城市进行“整合”发展。1919年,张謇开办南通公共汽车公司,两年后汽车可从长乐、白蒲等镇抵达南通,通车公路达700里。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南通周边地区的如皋沙元炳、金沙孙儆、盐城凌钏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事业。卫星城镇俨然兴起,一个近代江海文化圈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张謇先生抱定主义,立定脚跟,在南通搞了一批近代化的文化载体,奠定了近代江海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近代化的设施和功能在启迪民智的同时,必然催生民众的近代文化意识。张謇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应该像他创造的物质财富一样,得到充分重视。笔者认为张謇先生对近代江海文化的引领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思想性:爱国近民。二是前瞻性:包容会通。三是群众性:举旗领队。群众是江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发展江海文化的主力军,张謇先生是统帅这支文化大军并走在最前面的旗手。江海文化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才这样接地气,才这样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代以来,在张謇先生的引领下,在江海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江海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张謇先生为代表的近代南通人终使南通成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催生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现在的文化建设,提倡从回忆本性转移到创新本性上来,从文本文化转移到生态文化上来,张謇先生仍然是引领江海文化发展的旗手,张謇精神永远是江海文化的精魂。
本文作者陈有明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任通州教研室主任、南通市中语会会长。
来源:《通州社科论坛》2023年第1期,文章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