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艺术的方式写活张謇——新编历史京剧《张謇》观后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22-11-26

无论是作为实业家的张謇,还是作为教育家的张謇,张謇的魅力在于,身当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以前驱者的姿态实践了由传统儒家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他在践行“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构想中,所体现的世界眼光和博大格局,所激扬的现代气质和时代精神,至今仍然启迪着我们为中国现代化探路前行。

但是,作为时代的前驱者,张謇的转型之路岂能轻而易举?要在戏剧舞台上再现张謇,要用艺术的方式写活张謇,就是要深入开掘这位前驱者内心的冲突与抉择、坚守与超越,就是要写出他壮怀激烈的精神世界。这是张謇的神与魂,更是丰沛戏剧性的所在。京剧《张謇》正是从上述角度深刻理解了这个历史人物,在透视张謇的内心世界、发掘张謇的精神价值上作出了探索。七场戏急鼓繁弦,环环相扣,在近代中国各种力量、各路人物的明争暗斗、撕扯较量中展现出张謇的心路历程、精神力量。

在中国近代人物图谱中,张謇已近于一个“箭垛式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业绩,史料甚多,传闻也甚多,写张謇,并不缺素材故事。对于舞台剧的制作来说,怎样取舍、如何提炼,倒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京剧《张謇》将剧情聚焦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这一中心事件,戏剧时间为甲午战争之后的数年间。这确是极具戏剧性的选择,从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到张謇创办纱厂功成的数年,是张謇身陷国恨家痛的数年,是张謇由一位传统读书人成长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的数年,也是张謇内心最焦灼、最痛彻、最激愤、最期待的数年。京剧首场就将张謇置于一个矛盾中,他一面接到吏部公文催促赴京效力,一面又收到张之洞邀请赴江宁一叙。是北上京城,还是溯江赴约?是为官,还是从商?置身于人生歧路中的张謇,其实也纠结于心灵的十字路口。他毅然奔赴江宁,迈出了走向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步,戏剧冲突即由此展开。创办大生纱厂实是张謇一生最为重要的业绩,围绕建厂的抗争与奋斗,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成长,具备了超越事件本身的象征意味。

京剧《张謇》的舞台是写实的,表演是规整的,编导欲以正宗轨范的传统美学重现京剧神韵,塑造历史人物。在写实、传统的舞台空间中,京剧《张謇》有数处的舞台调度、演员表演令人眼前一亮。第五场开幕,有一段张謇往码头迎接织机边舞边唱的表演,在剧本提示中,原本只有“喜不自胜,快步疾走”八字,唱词也只有十数句。但是,张謇的饰演者杜喆精心设计了一段辫子舞,来表现此时张謇的欣喜若狂、喜不自胜。辫子功本是京剧的传统程式,但那是与甩头功相联的耍发辫,不同于清装戏中的耍束辫。但见杜喆轻摇束辫,时徐时疾,时而轻盈,时而急骤,时而如莲花绽放,时而如碧草纷披,不仅舞出了辫子功的新花样、新程式,更舞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气息。第六场中,有张謇与孙敬夫、杜妈风雨夜中趱路一段,孙敬夫挽车,张謇为杜妈撑伞,意煎煎,情切切,创业之坎坷,内心之热望,呼之欲出,扑面而来。

剧中最富创意的当推第三场,张謇赴沪上招资,设宴与众商人做“四方城战”(打麻将)。这是一个极具隐喻性的设计,牌桌上的角逐象征了近代中国各股政治、资本势力的争斗,小牌局中潜伏着大国运。导演运用颇见匠心的舞台调度,不仅表现出形象感的“博弈”,而且还表现出了更具象征性的“博弈”。张謇沪上引资失利,巨大的挫败感使他陷入痛苦煎熬中。这又直接牵连出第四场中,他在回乡途中急火攻心、神思恍惚的一段表演,更集中也更精彩地表现出张謇在多种势力围剿下内心的焦灼与激愤。当然,还可以对“四方城战”做更进一步打磨,将桌面的牌战与局势的争斗呼应起来,更深入地开掘人物内心蕴含的潜台词,增强台词、唱段的暗喻性、比拟性和象征感,使观众能于博弈游戏中见出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我曾设想,纵观张謇的一生,他出生于长江之畔,耕读于长江之畔,开拓创业于长江之畔,立德立言于长江之畔,他是当之无愧的长江之子。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一定给予了张謇最深沉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如果能够在剧中创作一段张謇对江抒怀的场景,或在狼山之巅俯瞰惊涛拍岸,或在渡江中途纵目壮阔波澜,念天地之悠悠,叹山河之壮丽,哀民生之多艰,感时代之鼓荡。这样,是否更加能够展现这个时代前驱者壮怀激烈的精神世界?


浏览人数

0513-59005965

zhangjianqyjxy@163.com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星城路268号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