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并没有留过学,留日留欧风起云涌时,他已年届半百,又事业有成,然而,唯一的这一次出国考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因为这次行旅,他写就《癸卯东游日记》。
从强敌日本到强学日本,这是历史的必然,张謇也是。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为了战胜他们,先必须以理性战胜感性,向他们学习,学到先进知识、技术,以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是一种理性的也是艰难的抉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给张謇这些后继者以启迪。
2023年是张謇先生诞辰170周年,也是张謇癸卯东游120年。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推动作用,历史能给予新时代以深刻启示。
张謇所处时代,中国仍然处在不断跌落状态,清政府走向没落,而日本以明治维新开始变革图强,这同时也是中国与日本关系风云突变的时代。然而,张謇已经有清醒认识: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整兴工业。中国只知西洋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除于困境也。并且,他始终认为,双方友好亲善才能互利。于是,一边是记恨日本,一边则学习、效仿日本,更重要的吸取日本治国安邦的理念和经验。
张謇一生,以1895年始办大生纱厂粗略分为两段,之前主要学业,之后重在实业。1899年5月23日在南通诞生的大生纱厂,它是张謇所有事业的基点,改造社会、服务社会也正是从这里出发。历经三个世纪,大生纱厂迎来123周年纪念。“大生”是张謇实业的肇始地,更是他企业家精神的耕耘地。“天地之大德曰生”,江海大地,生生不息,那是张謇的理想和所有实践的意义。他的情怀是国、是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他心中的瑰丽梦想。
就日本而言,从工商之前,有两件事对他影响之大,一是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为防日本借机对朝鲜图谋不轨,他随吴长庆去朝鲜协助安乱,暂时挫败日本吞并朝鲜企图;二是甲午战争,他力主迎战,决不妥协,战争当年他还在家乡办团练以防不测。由此,他应建立起对日本的基本态度。
早在鸦片战争以后,朝野已经在思考如何应对东降西升、东弱西强态势,甲午战败更令国人更深思考变法振兴。正居家丁忧的张謇更加忧心忡忡。遂起而行之,以实业救国。善于见贤思齐的张謇在时代的大潮中把目光投注到不容小觑的日本,他认识到,日本就是最近的榜样,于是年届五十的他1903年借赴日参观大阪博览会机会来到邻国亲身考察。五十岁,在当时可谓是 “半百老头”,然而,他依然充满浓厚的学习精神。70天时间,他首要逐访各级各类学校,然后就是各项实业,试图对现代化崛起中的日本一察究竟。不过,有一天他还是去了马关。在参观《马关条约》签订之处春帆楼后,当夜他作诗一首:是谁亟续贵和篇,遗恨长留乙未年。第一游人须记取,春帆楼上马关前。诗作当时要求中国人永远记住此事,今天读来仍耐人寻味。回国后,他写就长篇日记体考察报告,刊行广为传播。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到,张謇以后的言行和人事中增加了日本的影子,态度也随之改变,更多好想见贤思齐、学习效仿,为我所用、寻求合作。
综观张謇在南通举办的诸项事业,借鉴日本理念和力量委实不少。张謇的日本友人很多,如内山完造,他随日本团组到访南通时,张謇专门接见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在用人才方面,日本人和有着日本背景的人无论从人数,还是专业,都比其它国家要多。既直接引进日本人才,又注重聘用留日精英。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在开学致辞中张謇诚恳地感言:今日通州师范学校落成之日,蒙木造、吉泽、静安、仲英、晋藩诸先生惠然肯来导兴教育,鄙人感忭万分。木造、吉泽皆为日本人,占五分之二。日藉老师在办公场所安排上,与张謇自己一视同仁,让他们在最好的办公楼二楼房间办公,以少有后顾之忧。还有一个“为首坐”的精彩故事:用膳时“席用方桌,沿堂北第一排凡六席,总理、监理及四教习各南向为首坐。”吉泽嘉寿之丞先后10多年在南通担任教职,薪水高达100元大洋。
木造、吉泽,就是木村忠治郎、西谷虎二,南通师范首届学生毕业时张謇与他们这些师生高兴地合影,内就有这两位日本老师。木造还是夫妇同来,木造妻乃是张孝若的启蒙老师。在《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成绩》中不时会看到赴日中国学生学成归来的参与的身影:民国元年,前师范生改学于日本千叶医校之武进熊辅龙来通……设医学专门学校;延留学日本法政毕业学生杨廷栋筹备自治公所讲法政学。
强敌变成了强学,张謇参加了强学会。在理念学习方面,有鉴于日本重视科学,发展博物事业,张謇向朝廷奏请创办博览馆,未果后1905年在南通举办博物苑,成为中国人办的第一家公共博物馆,藏品以中日英标注展出。
张謇创设大生纱厂就是为了抵御日纱,但这不妨碍他与日本工商界经济合作,轧花机等日本机器和煤炭,借日本钱。他与日本商业之父涩泽荣一虽未谋面,却似故交。
张謇从21岁当幕僚,到70多岁去世,大概五十年事业人生。以大生纱厂为起点,张謇开创南通近代化之路,当是辉煌的二、三十年。期间,他以世界眼光、国际胸襟,吸纳各方资源和力量,展拓巨大的企事业。就近的日本,与中国既有文化相通之处,又有现代化初始经验,自然是张謇勤勉学习的对象。如果说张謇是”中国近代第一城”主要创建者,那其庞大、适时的知识结构主要就是学习的结果,而学习效仿的对象中日本无疑是重要的方向和对象。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近邻构成独特的相互关系。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虽有诸多伤害,但相互友好、互学互助应当是主脉、主流。张謇早就认为,中日为亚东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两国应当世代友好,才是中日外交的根本出路。应当说,这是两个国家的事情,张謇还是抱有幻想的成分。但是,他努力去做合作交流的事情,为我所用。所以,日本青年代表团来华,受到张謇的热烈欢迎。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力王公司在南通诞生,成为日资走进江苏的先声,目前日资仍是南通的重要外资来源。南通在日本有两个友城,分别是丰桥、和田,交往密切,显示民间力量的强大。尤记得,中日建交30年时,两个日本丰桥民间访团在南通博物苑,个个要单独与我拍照留念,让我深感他们对中国人的真诚与重视。而我2004年到友好城市丰桥市去参加已有50年历史的“丰桥节”,印象深刻,特别感动于他们独特的广场文化。开幕当天夜里,市区的两条主要街道成了市民载歌载舞和现场欣赏的欢乐广场。以学校、政府机构、株式会社、社团等为单位,近万人的表演队伍穿着各自统一的表演服装,边行走,边展呈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在表演队伍必经的地方设了一个简易的主席台,议长和市长给他们颁发参加这个活动的“大奖凭”,也就是我们国内所说的奖状。群众表演的各个队伍都有两辆小推车,一辆用来放衣物、饮料等,一辆用来回收饮料瓶等垃圾。表演队伍过后,地上一点垃圾也没有。作为友城的代表,我们既观赏了他们的精彩表演,也加入到了外国人的表演方阵,一起合着他们的节歌,摆弄着刚学会的几个简单动作,手舞足蹈起来,沉浸在与日本朋友一样的充满激情的欢快之中。与我们同时出访的南通少年杂技团的表演安排在当地最大的公共体育馆进行,座位是临时安置的,吸引了很多丰桥的青少年学生早早地排队来等候观看。市府还特意安排了一场广场杂技表演,以便让更多的市民来欣赏。这个团组到达“天下厨房”大阪的关西机场时,市长早川胜先生专门赶去机场,亲自迎接给他们带来杂技艺术以丰富丰桥节节日文化的中国文化使者。文化是纽带,中日民间文化交往既有传统,又有前景。
拥江吻海的南通,与日本的空间距离很近,以至于当我随友好代表团搭机抵达关西国际机场时,一看手表才飞了不到两个小时。然而,因为同处东亚,因为南通较早与日本交往示好,近代化中南通缘于张謇而具有更多日本因素。敬重历史,就是汲取历史的养料,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走向中日友好的远大未来。
(作者系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理事,国家记忆和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兼职教授、张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主编《张謇的文化自觉》《大情怀大世界--张謇的企业家精神》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