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我院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在主旨演讲环节中以《张謇经济思想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启示》为题进行了分享。张謇企业家学院特整理此文,以飨读者。
我对张謇产生关注是因为一个人,现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党组书记、主任潘岳。10年前和他聊天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对于清末和民初的经济梳理不是太完善,所以无法从历史中讨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他给我的建议是看一下我国清末民初的精英们怎么看待当时中国的经济,他们看待中国经济的方式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清末民初没落了,对此能做更加具体的回答,所以推荐了很多张謇相关资料,引起我对张謇的关注。后来我看了研究者对张謇的研究非常广泛,我是研究宏观经济的,所以更集中于对他宏观经济思想的研究。
制造业是工业文明的基础
要坚持实业救国、实业强国
最近我看了张謇在宏观经济方面两个重要的论断,我觉得对目前的中国经济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他有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逻辑,他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核心是制造业,所以中国需要搞实业,实业救国、实业强国。到现在,虽然正在进行第四代工业革命,我们仍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制造业,没有制造业就谈不到工业文明,因此一个国家要强盛,就必须实业救国、实业强国。在工业文明时代,如果脱离制造业,就很难实现强国和富民的目标。
英国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以制造业强国,当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在英国强大之后,就不愿意搞制造业了,认为赚钱太慢太累,要找更好更快的赚钱方式,出现“脱实向虚”,搞金融不搞制造业,导致后来英国极度衰落,制造业也离开了英国。现在英国之所以在西方阵营里是二流国家,就是因为它没有现代制造业。
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制造业的大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当时世界上大量的产品都是美国生产,但美国强大之后,也不想搞制造业了,结果也出现了一轮“脱实向虚”,制造业也逐渐离开了美国。现在美国三大问题解决不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制造业离开美国而引起的。
第一个问题,美国3亿多人每天要消耗产品,自己不生产,没有制造业怎么办?那就得进口,所以年年贸易逆差。
第二个问题,美国中产阶级里,70%左右和制造业有关,结果制造业离开了美国,这个阶层就业困难、收入减少,但美国是发达国家,不能让这个阶层收入降低,只有一个办法,政治家年年借债,所以美国年年财政赤字。
第三个问题,美国的阶层分化和对立很严重,美国从事金融科技相关职业的是极少数人,大部分都是和制造业相关的,结果美国因为后来专注于金融科技,相关人员收入不断上升,大量制造业相关岗位收入却大幅降低,阶层分化很严重。所以特朗普为什么要跟中国对着干呢?因为他想让制造业回归美国,而最后制造业转向了东南亚,转向了中国。拜登上台之后直接表明要打击中国制造业,他目前围堵中国的主要办法就是围堵中国的制造业。他还拉着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共同组建芯片联盟,阻止中国制造在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上升级换代。其次,美国还拉着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国家争夺中国制造海外市场,这就是要从上到下掐死中国制造业,说明了制造业对中国的重要性。
因此张謇的结论非常有意义,只要人类社会是工业文明的时候,制造业就是基础,离开制造业就没有工业文明,后来英国和美国的经验和教训也论证了这个结论,所以中国绝不能放弃制造业。我调研的时候经常说,别随便提金融中心,别都要搞金融中心,都要搞腾笼换鸟,一定要注意有市场就要干,这是基础。美国现在对中国围剿的核心是我们的制造业,所以中国这一轮启动经济强调国内投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制造业这个方向。李强总理在湖南调研时反复强调要推动现代制造业,原因就在于此。
制造业大市场在中国目前分为三大类。
3大类制造业
第一类制造业叫传统制造业,包括7个行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居民住宅或装修、家电、家具、家居、日用品和化妆用品,传统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要如何提升档次和科技含量,如何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第二类制造业叫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包括了8个要点,新能源、新材料、生命与生物工程、信息技术和新一代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以上8个要点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我们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战略产业的发展。
第三类制造业叫现代制造业,包括6个重点,分别是航天器与航空技术、高铁、数控机床、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制造、现代船舶海洋装备。
以上三类产业是我们这一次启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要吸取英国和美国的教训,一定不能“脱实向虚”,即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之后,制造业也是根本,只要人类社会没有摆脱工业文明,制造业就是基础,坚决不能放弃。
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是科技创新
要避免被“卡脖子”
第二个张謇提出的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的思想是张謇在总结他一生的时候,反复强调中国制造业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技术,科技滞后制约了我们的发展,因此导致中国民族工业赢不过西方的现代工业。为什么美国能够围堵中国呢?因为中国经济存在5大短板。
5大短板
短板一,高端发动机。发动机涉及到高端俩字我们都不行,大到飞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航母柴油发动机,小到呼吸发动机我们都不行,一“卡脖子”我们就趴下了。
短板二,材料。我们基本的50%材料靠进口的,大到飞机轮胎轴承钢,到生产高铁轴承的材料,小到手机触摸屏,我们都不行,材料是我们一大短板,一断供我们就没法运转了。我们虽然是生产大国,但材料不是我们的。我们国家生产高铁这么多,但轴承生产不出来,因为没有轴承钢。所以我们把高铁轴承框架生产好拉到德国,给他们加工完再卖给我们,价格很高,但是他们一旦不供应的话,我们就没法生产高铁。酒店里烧热水,热水器烧到100度的时候把电断开,那个传感器因为材料的问题我们也搞不出来。
短板三,数控机床。很多零部件人生产不出来,靠数控机床完成,而恰恰我们数控机床不行,人家一旦“卡脖子”,我们就趴下了。上次到一家企业调研,车间里有三个数控机床,一台1个亿,另外两台5000万,都是从德国买来的,德国人给了原始密码,日本人不给免费密码,数控机床装修完想挪动一下都是请他们来的,我们动不了,一动就爆炸了。
短板四,信息硬件。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一旦“卡脖子”我们就趴下了,华为是我们最好的企业,在搞5G,但芯片来自于美国,不给芯片我们就没法建5G站。世界的所有制造业包括汽车、家电都和芯片有关,但芯片是我们的短板。
短板五,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许多基础药我们是靠进口的,治疗癌症的药,常见病的基础药是进口的,像高血压降压药是进口的,我们生物医药严重的短缺。医疗卫生设备无论是CT还是核磁共振,我们都搞不出来。
中国的五大短板决定了我们现在稍微一被“卡脖子”,就趴下了。所以张謇原来就提示我们,中国民族工业之所以打不过西方工业,就是因为科技。这也是张謇后来为什么要搞教育的原因。我们现在充分体会到了张謇的这句话,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是科技创新。所以中国一定要强化科技创新,这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中央目前也准备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技部,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全力以赴推动“卡脖子”工程和关键环节。所以新的科技部不再搞一般的项目审批,项目审批交给职能部门,也不搞科技产业化,而是主要从事顶层设计,做四件事。
一是讨论钱从哪来。科技创新需要钱,目前定了两条,一条是国家财政,对科技投资每年增长率不能低于7%;另一条是搞科创板,让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业领域,要上科创板企业不需要讲利润,只需要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搞什么科技,二是优势是什么,要把国家财政资金的一部分和社会的创新一部分转向科技创新。
二是物理基础怎么建立。科技创业需要大型装置现代化实验室,没有这些东西没法搞科技创新,这是关键的部分。所以我现在到一个地方调研,经常问你们这里有没有最近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很重要。最近新闻媒体报道了中国暗物质研究实验室,人类社会发现的物质里边能看见的不到5%,95%看不见的是暗物质。如何研究它?我看我们公布了这个实验室建在地下2,000多米,参与研究的一个是清华大学,一个是上海交大,共同承载这两个实验室,这是物理基础,没有这些没法搞科技创新。
三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们怎么样愿意向前去进行科技创新?如果搞科技创新都是很穷的人,谁也不愿意搞科技创新的,所以需要调动积极性。那就需要产权制度改革,我们承认个人可以拥有物质产权,但是知识产权都是国家的,所以尽管许多人贡献很大,但创造的知识产权和个人没有必然联系,不能分享收益。因此要调整一下产权制度,技术实际控制人需要可以分享他所带来科技创新的经济收益,这样才能让人们愿意献身科技创新。否则的话,是无法调动积极性的。过去主要是给精神奖励,比如授予院士,但院士其实创造了非常庞大的知识产权,却不能分享收益,所以人们不愿意献身科技,都要赚快钱,都要赚短钱,所以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推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科技创新。比如说摩尔定律使基础研究带来了庞大的信息产业,国家都要重视基础研究。我们国家每年科技创新费用的8%要用于基础研究。
未来的科技部将瞄准核心和关键环节做以上四件事。这四件事属于顶层设计,这样才能解决未来“卡脖子”和关键环节受别人控制的问题。
张謇晚年的时候很感慨,后来的企业破产是他最难受的事,但为什么会破产、竞争不过国外的企业,就是因为科技滞后导致的。张謇先生晚年一直在强调科技创新,对我们现在仍然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觉得我们目前应该正视短板,加速对科技创新的推动,我赞成国家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塑造科技部,把未来的“卡脖子”工程和关键环节作为重点突破,搞好顶层设计,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本次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学术大会的发言,我想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张謇揭示的规律对现在人类的作用,一是反复强调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制造业,不能偏离,我们应该坚持;二是制造业的关键问题是科技创新,脱离科技创新,就很难实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应该强化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