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林雪萍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著有《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与突破》《供应链攻防战》
真出海,考量三个空间
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企业出海的周密规划不同,当前许多中国企业可以说是仓促出海,整个进程被显著加速。然而从长周期看,这也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如果企业只是基于短期利益考量,那么这些行动只能意味着形式上的“假出海”。企业完全可以将其视为一次融入全球化的最好时机,这需要一套完整的“真出海”战略。
真正意义的企业出海,并非仅仅是产品出口的自然延续,而是公司基因在海外的再次扩张。很多企业对于海外业务并不陌生,然而,单纯地拥有海外业务、海外员工和海外工厂,并非完成了“真出海”的使命。
“产品出口”的贸易形态,往往通过当地企业的分销商网络四下扩散,这使得制造商几乎很少需要跟当地人打交道。一个国家的人文风貌和文化差异被遮掩在后面,不被制造商所了解,产品价值的流动管道被切断了。这其实是一种基于不连续价值链的战术出海。这类企业在转向陌生市场时,往往存在巨大的障碍。
企业出海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真出海”,企业构建了一种长期扎根海外的生存能力;另一种是“假出海”,是成本与风险考量的现实主义者。企业能否围绕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这三个维度考量,是“真出海”与“假出海”的分界线。
地理空间是战略出海的基本之意。大出海就是找位置。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问题,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哪一个国家。企业需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实体公司落地,而工厂、物流中心等资产则是基本的配置。如果没有法人公司的落地,没有广泛的组织动员,没有精心筹划的工厂,那么这种出海基本还是销售驱动型。2018年以后,确定工厂的地理位置就不再只是技术性的成本问题,而是全球化的整体战略考量。地理位置的选择,需要上升到地理战略的高度。
认知空间由企业与当地社会的相互评价构成。企业需要深度融入本地才能获得当地的信任和认可。构建一个良性的认知空间是双向理解的过程。企业只有通晓当地的法律法规,才能避免掉入各种陷阱,进而持续地成长。只有充分理解对方的文化,才能在行事逻辑上符合当地要求。
地理、认知与价值链的协同进化
在《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与突破》一书中提到:地理空间、认知空间和价值链空间,三者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即使有了地理空间的考量,对价值链空间的塑造也不可省略,否则对企业在海外的生存能力仍然要打一个问号。这样的企业即使有很高的海外销售占比,依然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假出海”。价值链空间意味在本地可以重新获得新的价值源泉,企业要深度分析地理空间所带来的资源变化。
一家公司要想在当地建立起令人赞许的认知空间,往往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旅程。联想集团是在美国市场占有率领先的中国品牌之一。它通过高度本土化的运营方式,将收购自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电脑事业部的ThinkPad品牌很好地延续下来。这个过程也强化了自有制造的能力,只有通过价值链的塑造,才能固化认知空间的良好印象。
供应链创新:中企出海的比较优势
并非所有企业都为出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有些企业不仅没有长远的国际化目标,也没有海外人才储备计划。即使与全球跨国公司打交道多年,一些公司也没有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梯队,更没有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甚至有些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的企业,依然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梯队。
有些企业只是围绕关税杠杆开启流浪式迁移。这种围绕关税的成本规避行为,更像是利用关税政策的时间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
企业正在从各个角度思考如何构建海外商业版图。许多企业正在下决心建立国际化的能力,而并非只是停留在将产品卖出去。这是企业“真出海”与“假出海”的一条分水岭。如果不能决心成为一个全球化企业,那么,即使企业的海外收入占比超过50%,它在国际舞台的地位也仍然是脆弱的。
战略出海是将世界市场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考量,战术出海则是将成本视为考量因素而四处迁移。当企业将出海看成一种长期行为的时候,就会对配套的金融、保险、咨询等相关行业有着迫切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系统性布局,每一个企业都要成为一个全球化企业。
△林雪萍最新著作《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和突破》于2025年1月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