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正呈现新发展特点。通过深入观察与分析,笔者总结出九大典型趋势。这些趋势反映了企业在复杂环境下调整管理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和内部挑战的实践方向。理解并把握这些趋势,有助于管理者打造更高效、灵活且具竞争力的组织体系。
趋势一:HR逐步CEO化
自2024年起,越来越多企业呈现HR逐步CEO化趋势,核心特征表现为:一是许多优秀的人力资源总监晋升为“一号位”,担任公司、子公司或业务部门负责人,成为复合型经营者;二是部分企业因缺乏合适的人力资源总监,CEO亲自兼任人力资源副总裁或人力资源总监。
HR逐步CEO化,拓宽了其职业发展空间。在人力资本时代,HR如果懂经营、善管理、识人性,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CEO亲自管理人力资源,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但也暴露出优质HR人才的稀缺。这种情况下,CEO不得不亲自上阵。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越来越多企业对HR角色“祛魅”——并非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反而因为太重视,却发现很多HR,即便给机会,也难以胜任。
HR逐步CEO化,对专业能力不足的人力资源从业者提出了挑战。未来,若HR自身难以实现价值突破,不应单纯将问题归咎于管理者支持力度不够,而应注重自身能力提升,开展全方位改进与优化。
趋势二:进入DEI人才平权时代
DEI(多样性Diversity、公平性Equity、包容性Inclusion)起源于美国平权行动,旨在确保雇员在任职期间,无论种族、信仰、肤色或国籍,都能获得公平对待。
随着00后步入职场,其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不仅主动改变职场环境,也激发了其他年龄段员工思想觉醒。例如,00后在挑战传统职场规则同时,也带动了90后、80后甚至70后共同参与。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对自我价值认知存在差异:80后注重自我完善,接受并寻求改进;90后倾向自我接纳,认为存在即合理;00后认为存在即完美。这种主体意识觉醒,叠加社会舆论监督与人才客户化趋势,增加了人才管理难度。
面对这一变化,企业管理者应坚持向善原则,赋予人才更多自主权与话语权,尊重多元价值观,倡导工作和生活平衡,并认识到经营人才比经营客户更重要,同时更加关注人才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给予人才更多情绪价值。HR也应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引导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
趋势三:超级个体崛起
2024年起,随着超级个体崛起,一人公司和创始人模式成为两大趋势。
一人公司作为一种新型经营模式,强调提升质量而非扩张规模,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核心特点包括:专注精进而非扩张;保持小规模运营,避免承担不必要风险;追求自主自立,打造独特商业模式;领导者更接近传统企业家,善于运用各种系统、自动化和流程构建可持续业务;营收增长不依赖于增加员工或降低成本;从小规模起步,发展模式确定后持续迭代;鼓励员工自由思考,发挥创造力,重塑工作角色。
创始人模式强调创始人在企业发展中深度参与和直接管理,主张打破传统金字塔式管理层级,鼓励创始人专注核心业务,以动态、敏捷的方式推动企业战略创新与执行。
超级个体时代,HR应积极倡导人人都是CEO理念。企业管理者需从人力成本视角转向人力资本视角,发现超级个体后,为其提供平台、机会与资源支持。对企业平台而言,唯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与超级个体实现1+1>2的价值。
趋势四:数智化时代加速发展
进入2025年,随着DeepSeek持续走热和宇树科技机器人量产,数智化时代加速到来。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各类大模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HR应积极融合个人智慧与经验,增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信任,并掌握相关技能,推动人力资源工作向智能化发展。
趋势五:人效管理升级为人效经营
微笑曲线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两端代表高附加值,中间代表低附加值。若企业无法占据曲线两端,其产品或服务附加值将处于劣势。我国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强调以技术创新与自主研发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基于此,企业应更加重视提升人力资源效能,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与创造力,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效能?笔者认为,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不应仅靠裁员,而应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人力资源效能指人员投入产出比,即人均绩效,反映员工平均产出情况。许多企业在追求人效时,往往只关注减少投入,忽视产出提升。但实际上,人效核心在于产出。因此,HR应意识到,优化人力资源效能关键在于提升每位员工的价值贡献,而非简单削减人数。
1.效能是目标,即“效益×效率×能力”。其中,效益指目标实现程度,效率指投入产出比,能力代表实现目标可能性和概率。企业中,员工若仅有效益而效率不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和内卷;若缺乏效益,努力就没有产出,一切皆为空谈;若没有能力支撑,仅凭运气获取机会,一切也不可持续。
2.效益可通过人均效能财务回报角度衡量,即“利润=营收-成本”。企业要提升效益,应注重增收控本,同步增强盈利能力。
3.效率体现为人均效能运营水平,核心在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企业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精准排班与编制预测、人力共享与灵活用工、技能拆分与匹配、数据驱动决策、机器替代与自动化、流程优化及全场景降本等。这些手段有助于提升人效,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与高效利用。
4.能力从人均效能投入角度考量,体现为组织整体人力资源水平。企业提升人效需由“一号位”牵头,HR负责组织协调,各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过程包括人效对标与评价、改进和提升等,形成循环过程。需要注意的是,HR作为组织推动者,其核心职责在于统筹与协同,并非人效提升的主要责任人。
趋势六:考核升级为战略绩效运营
考核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应不断反思:是否必须进行考核?不考核的企业就一定管理不善吗?现实中,实际情况似乎并非如此。过去我们过于强调考核的作用。事实上,无论是业界专家、学者还是企业管理者,对考核都存在诸多困惑,这一话题也因此被频繁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考核逐渐被视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因此,重新审视其实际价值,并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式尤为重要。
企业在关注考核时,应先自问:为何要考核?能否不考核?考核真正目的是什么?若不考核,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
笔者一直强调,考核本质是一种控制机制,所有绩效行为都是对正常工作的干预。企业管理中,观察和干预代表两种不同管理状态,干预必然会对工作产生影响。因此,管理者们常面临一个困惑:是否应先进行观察,在确有必要时再进行适度干预,以避免干扰正常运作?
面对考核这一难题,企业管理者可转变思路,将考核融入运营管理,分离激励与考核功能,使两者价值更加清晰纯粹。同时,可将绩效考核升级为目标管理,通过优化管理过程,实现组织目标。这样,考核一部分转化为运营后,定性评价将成为评估人才主要方式,使考核更有效地服务于组织整体战略。
许多企业如华为、华润、中粮等,已建立起自身战略绩效经营体系,确保战略有效落地、执行并达成目标。在绩效考核发展阶段,战略绩效运营管理强调通过绩效管理推动战略实现,核心在于将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紧密结合,助力组织战略成功。
趋势七:激励机制向共享机制升级
先分享几个案例。首先是华为“获取分享制”,这是一种典型共享机制,通过将员工奖金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确保员工按贡献获得相应回报,有效激发了员工积极性。据悉,截至2024年,任正非持股比例已降至0.58%。
其次,胖东来自2000年起将90%利润分享给员工,如今业绩已突破150亿元,并有望达到200亿元。因此,质疑其发展前景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
再看京东“3毛5理论”。刘强东提出,每赚1元钱,京东保留0.7元,将0.3元留给合作伙伴;0.7元中0.35元留给员工,作为福利和年终奖,剩余0.35元留给企业,用于未来发展。
这些企业实践揭示了一个共同趋势:企业激励机制正向共享机制升级。实现这一转变,需推行奖金分享、超额利润分享、虚拟股权分享、股权激励以及治理权分享等计划。过去是被动分配工资,现在是主动创造工资;过去由老板发放工资,未来是人才先分享剩余价值,再与老板共享收益;过去为老板工作,现在为自己工作,同时释放企业家精神,助力老板实现价值跃升。
趋势八:岗位角色模糊化
当前,岗位角色界限日益模糊,多能工现象逐渐兴起。以丰田精益生产为例,该模式注重培养能够胜任多个岗位的复合型员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企业的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知识型工作者的职责也在经历模糊化过程,以建设银行浙江分行为例。该行将原本由个人承担的职责拆分为岗位职责、部门任务池和公司任务池,使员工需独立完成的工作从100项减少至50项,剩余50项由其他员工共同完成。这种做法使员工与部门间工作相互交叉,有效提升了协同效率,同时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重要实践路径。
在岗位角色日益模糊趋势下,多能工、大岗位和多角色概念相互融合,企业传统定岗、定编、定员的管理方式将逐渐弱化。以往企业明确区分的薪酬岗、绩效岗、招聘岗、培训岗等各种岗位,未来将统一归类为人才激励者、人才赋能者。
趋势九:从人才发展到人才生态运营
人才发展一直是企业关注的核心。随着社会发展加速,人才发展重心逐渐转向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推动企业突破传统组织边界,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人才生态体系。
人才生态运营关键在于实现资金链、人才链、业务链、创新链、产业链和区域链之间深度融合。通过“六链”协同,推动各链条间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相比传统人才发展模式,人才生态更注重结果导向,而非单纯关注行动过程。
因此,在企业内部,过去以组织为中心的培训与人才发展模式,未来将转变为以人才为中心。人才边界将被打破,内外部人才不再有属性区分,传统的劳动契约也将逐步向价值契约转变。
作者单位
张小峰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徐威娜 南瑞集团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