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管理者面临诸多共性难题。本期我们聚焦五个代表性问题:老客户与新市场,如何兼顾?亲力亲为与放手授权,如何抉择?方法很多却无效,如何破解?管理实践的最大难点,在于什么?家族企业二代与父辈,如何有效沟通?希望为您的管理实践带来新启发。

我们是做传统食品的,现在想转型拓展年轻人市场,但是老客户我们也不想丢,所以就很困扰:怎么能够在产品创新、玩出新花样的时候,又能留得住老味道?
陈春花:这确实是一个蛮普遍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以及陪同企业成长的实践,我认为可能要从三个维度去考虑。
第一,将传统凝练为“经典”。
经典风味的记忆点带着时代和品牌的痕迹,可以穿越时代。经典的味道、款式或者符号,都能成为记忆的载体,可以让老客户一直跟你在一起。如果仅仅是“传统”,他们有可能就会流失了。因为如果你面向年轻人玩新花样,老客户就会觉得你变了,离他很远了,对他可能就是一个伤害。
如果有了“经典”,我们与老客户之间,无论是情绪价值还是情感价值其实都确定了。真正的挑战的确还是在于如何吸引年轻人。
第二,找到与时俱进的价值,让传统产品年轻化。
比如我们也服务过一些服装企业,那我们考虑的就是:怎么能够从平均55岁的人买你的衣服降到平均35岁的人也买你的衣服。关键在于弄清楚不同年龄群体的真正需求,55岁和35岁的消费者,他们的关注点肯定不一样。
所以,你就要给自己提一个要求:产品的平均购买年龄一定要降下来。从这个角度去讨论,你可能就可以找到与年轻人在一起的与时俱进的价值和产品设计。
第三,找到新玩法,产生互动与体验价值。
比如通过新渠道、新模式、新组合,我们要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设计商业模式。
这三点,很多企业做到位,也确实就转型转过来了,而且效果还不错。

陈春花:如果我们是个中小型的企业,坦白讲,我们是不太输得起的,所以原则上来讲,就需要老板亲力亲为,因为企业生存的风险和责任只有你一个人能担。
那么第二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只管方向,让年轻人去做?在这个答案上,我们也不敢那么冒险,原因在前面已经说了。但是如果你很想这样做的话,在三种情况下,你可能是需要考虑的。
第一种情况,你面对的是年轻人市场。
我之前遇到一个学生,他60多岁,他的产品是卖给20多岁的消费者。在那个时候,年轻人都喜欢把头发搞得五颜六色,他因为要面对那个市场,也把自己的头发搞得五颜六色,还特地戴了一个有框没镜片的眼镜。
来上课的时候,他很认真地看着我说,陈老师,你不觉得我今天有些不同吗?我说,是很不同,看你像20岁。他说,对了,我就是要把自己从60岁变20岁,因为我要服务20岁的人。但是我没同意,我说你有20岁的心,但是没有20岁的经历。20岁人和60岁人成长的环境、经历是不一样的,你不太能真的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就很难让你的产品或者服务符合他。
所以,如果确实是服务很年轻的人群,你可能还真得授权给年轻人。
第二种情况,面对全新的领域。
你做一个客观的判断,如果非常明确地知道这个领域很有未来,你很想去试,那我们也建议给年轻人做,你也许可以让自己轻松一点去欣赏别人,然后让他把新领域做了。
当然,底线就是你受得起最后做不成的风险。
第三种情况,建立内部孵化机制。
如果你想让年轻人去做,我们比较建议你在公司内部建一个孵化机制,但是这个孵化的部分有一个很重要的挑战,就是年轻人也得真金白银承诺一起来做,用这种方式让大家更深度地去做责任和承诺。
除了这三种情况,我都建议你回到第一个答案:自己亲自做。

企业内部使用了多套管理方法,但实践中重复问题不断,该如何优化?
陈春花:组织管理确实面临这样的挑战——方法很多,外部成功案例不断涌现,管理者从不同渠道学来各种理论和方法,但问题却重复出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估计会有几个方面需要优化。
首先,回归责任和目标,统一共同语境。
很多时候不是方法过多,而是从未达成过共同的责任、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语境。
没有在责任和目标框架下来讨论方法,都是虚假的方法,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对管理方法的要求,就是责任闭环、目标闭环,只有闭环才能检验方法。
第二,确定真问题,或者叫挖掘问题。
也就是要在责任和目标框架下,确定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才可形成绩效的闭环。
如果不是“真问题”,即便是解决了,新问题还会层出不穷,因为没有形成价值闭环,影响目标实现的问题尚未触碰。
第三,要理解每一套方法本质上是解决什么关键问题的。
要真正掌握方法,而不是掌握概念。比如大家常讨论的KPI和OKR,这是两个工具、方法,而且都成功。但是,它们在本质上解决的问题不同:KPI是用以考核可预测、明确的关键指标的,是定量的、稳定的;OKR则是用来考核未知的、自我判断的,是定性的、量化里程碑的直接结果指标。
如果你在可量化、可确定的考核里面用OKR,大家就不为结果负责;如果你在不确定的、无法量化的、定性的方向上用KPI, 那也没用,因为根本不解决问题。
方法可以有多个,也会存在多个,关键还是要掌握这三点。

陈春花: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管理在实践中总是会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究其根本是管理既要面对事(目标与责任),又要面对人(管控与赋能)。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管理实践中,最难的是兼顾责任目标与人的意义与价值。
特别是数智技术到来,个体价值崛起,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从内部转移到了外部,不确定成为管理的核心,这三个叠加的变化,加大了管理实践的难度。
我为此写了一些书,《管理的常识》、《经营的本质》、《激活个体》、《激活组织》、《共生》、《协同》、《价值共生》、《协同共生论》、《组织的数字化转型》、《共生理念》等等。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书,就是因为我去到企业中,大家问我问题,我把问题的答案就写在书里,每一年都被问,每一年都要求给出答案,书也就写出来了。
这样说,并不是让大家感觉到问题和难点太多了,事实上,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以及组织成员的不同,实践中的管理难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核心是抓住两个:事与人。
我把企业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四种类型:创业阶段创业型企业、成长阶段成长型企业,发展阶段行业先锋型企业,持续发展阶段领袖型企业。
-
创业型企业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生存瓶颈,管理难点在计划管理。
-
成长型企业的难点是如何突破规模瓶颈,管理难点是在打造懂经营的团队和绩效导向的文化。
-
行业先锋型企业的难点是如何形成组织能力,管理难点加大,既要企业家具有新的领导力,还要能够构建内外部的价值网络,打造核心团队及各事业单元职业经理人团队,还要打造创新能力。
-
领袖型企业的难点就更多,要对行业成长做出贡献,为伙伴建立事业平台,要内外部共生的文化,自进化自学习的组织,对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贡献,治理结构与透明度、社会责任等等。
我们要根据自身所处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去解决管理实践的难题,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决方案。

在家族企业中,父亲做事强势,几乎不和团队商量,直接通知执行。他从不认可我的想法,但对外人的建议却很容易接受。该如何沟通?
陈春花:这其实还蛮普遍的,我也能体会你的感受,因为我也在陪伴一些二代的学生们。
那种“建议被忽视、想法被否定”的挫败感,以及“对外人言听计从”的不公感,本质上来讲,还是你们之间没有建立真正的信任。
可能在他眼里,你还只是他的孩子而不是可以托付的团队成员,同时他已经养成了自己决策的习惯,并且过去的成功强化了这种决策模式。研究也表明,大部分第一代企业家对子女的提案往往会本能性驳回,而对第三方专家的意见接受度更高。
那么,该怎么做?我的建议是:
第一,提建议要有理有据。
每次提建议,你都要站在自己所处的角色立场,而且建议方案不仅要有自己的观点,还要整合专业报告、客观数据或者专家意见,要有理有据。
第二,可以寻找长辈信任的第三者作为推荐者。
有了建议之后,不要急着给出去,你可以先征询其他人的意见,看看这个建议是不是值得,也就是让建议变得正式化,并且尽可能再找一个第三方来佐证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建议本身需要基于长辈能够理解、所关注的问题和擅长的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要能够与长辈建立共鸣,而且以他为标杆,先共识,再建议。
第四,选择合适的沟通时间和场地。
一定要在正式的工作场合进行正式沟通。
最后一点最重要,要从内心敬仰长辈。
真正理解他的压力和期望,真正理解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观。想清楚之后,你还要告诉他,让他知道。只有真正的对话,才可以有信任。
如果你能够努力进行这些调整,应该就会有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