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两山”理论的关键在于实践和生态价值转换。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对五山及滨江地区生态修复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做出了“沧桑巨变”的高度评价,给南通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澎湃动力。南通积极探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路径,通过建立保护机制、转换机制和责任机制,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打造实践高地。近两年,南通创成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建成全方位保护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聚焦生态修复这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南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守护生态家底。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是生态保护修复实践领域的指南针。在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过程中,南通着眼从根本上破解市区沿江段几十年工业集聚带来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无序之困,统筹实施“保林、修山、护岸、治水、良田、绿城”等任务,将低散乱污的五山地区打造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生态修复保护典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方面,坚守“国标”底线,力达“民标”满意线,通过创建无异味园区,定期接受居民的“考核”,满足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水质量方面,正式出台《南通市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全覆盖实施方案》,2025年前实现生态缓冲区建设全域覆盖,提供现代化治水模式的南通样板;土壤质量方面,健全建设用地流转“一张图”联动监管,严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准入管理,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此外,2022年度出台《南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原则,划定440个陆域管控单元、131个近岸海域管控单元,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实到区县,拓展到海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沿海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标杆区。2023年南通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国家级试点工作,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守住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底线”和“上线”,全力构建国土开发新格局。
绿色发展,释放红利,建立多措并举转化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要让“绿水青山”通过多种途径,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形成综合效益。南通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模式,形成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建立以生态产品价值为导向的政策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南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通过还绿于江、还江于民,打造绿色走廊、彰显大江风光,深入挖掘五山地区生态文化、张謇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建成一批具有鲜明生态特色的文旅项目,区域旅游休闲品质显著提升,土地资源实现增值。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建立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绿色税收等市场交易体系,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的转化。同时,持续深入实施生态补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破坏环境付出相应的代价。
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换路径模式。近年来,南通市、通州区、海安市先后获评第六批、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崇川区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如皋市、启东市、海门区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由此,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总结经验,提炼典型做法,形成了一批生动案例。充分发挥环保作用,推进绿色化与各领域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全市坚持以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努力构建“龙头带动、配套跟进、全产业链发展”的集群式发展格局,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坚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不竭的绿色养分。
明确边界,强化担当,建立全覆盖责任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多元化的,各方均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党委政府更是有着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可替代的优势。南通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步步为营,构建多维度责任体系,保护绿水青山。
一是落实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责任。以《南通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为总纲,在全省范围内制订市级部门污染防治攻坚年度任务清单,做到“照单履责、照单追责”。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办法,逐年制订污染防治攻坚考核办法和各县(市、区)任务书,创新实行“月督察、季考核、年述职”等机制,将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发挥至各层级各节点。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二是构建横向到部门,纵向到地方的环保监督机制。通过组建区域纪检工作组,探索创新垂管单位内部监督体制,实施“点穴式”监督,推进“联动式”监督,探索“交叉式”监督,着力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全链条全覆盖的环境监督体系。三是探索污染防治空间联动机制。以长江而言,其上下游,左右两岸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对此,南通如皋和泰州靖江两地共同打造扬子江生态司法协同保护机制,推动生态系统协同治理,共同承担守护母亲河的职责。四是落实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南通在全省率先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从环境准入、排污控制和执法监管方面实施全过程监管,持续推动排污许可全覆盖。同时,南通作为全国首批企业环境信用评定试点城市之一,建立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对信用等级为红色和黑色的企业实施差别水价电价、落实绿色信贷,通过价格杠杆,倒逼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五是推动社会公众参与保护责任。扩大信息开放,健全公众舆论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对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进行监督。
梁栋 倪羌莉 陈昊(作者单位分别为张謇企业家学院、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厅基地2023年度课题“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创新模式”〈课题编号JD20230408〉阶段性成果)